孩子6岁前喜欢发脾气打人!建议父母用这5个技巧化解
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在孩子身上表现明显,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
比如几个月大的小宝宝,经常是毫无理由地打人,饿了烦了一言不合就躺地上哭闹,大人去拉就上手招呼……当然,也有两三岁宝宝,见到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伸手就抢,不给就送对方一巴掌,然后趁机抢走对方的玩具……
但家长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很担心孩子这种行为会延伸到长大之后,每次看到孩子这种暴力行为,就很想骂,但是骂了孩子,好像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让他变本加厉,很头疼。
孩子的打人行为父母并非真的无从下手,关键在要想了解孩子的打人背后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对此,专家建议,3岁前,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3岁后,父母要更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引导。只有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
攻击性行为其实就是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说他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体上或者语言上出现的一种进攻、侵犯的行为。
攻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少年帮派之间的打架斗殴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孩子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逐渐增加。并且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是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表现形式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经常生气,乱发脾气,用言语攻击他人等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倾向,如孩子打架,对他人的身体进行打,推,咬,踢,吐口水,用其它物品伤害别人,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骂人等。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1)提高情绪自控能力和理解别人、调控人际关系的能力,比如决不因不顺心而争吵、打骂、攻击别人。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说话要和和气气,相互信任,给孩子足够的爱,经常赞美孩子。
(3)引导孩子接触健康的图书、游戏、影视,接受正面的人际交往规则教育。
2.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1)及时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
(2)要求孩子说说反思的结果,正确评价孩子的反思。
3 .提供正确的行为方式选项,并让孩子在学习选择中体验被信任及胜任感的愉悦
(1)提供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的表达方式。
(2)提供宣泄情感的正确方式。
(3)给孩子强调正确的行为下他的愉快体验,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专长和能力。
4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欣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自信满满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接受挑战并以乐观的心态看到成功的可能性,提高对失败的容忍力,对反对者的容忍力。
5 .激发移情能力,学会换位思考
(1)孩子天生具有移情能力,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一些具体事情,比如同情弱小生命、帮助老弱病残等活动,激发、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培养仁厚之心,可从根本上消除攻击行为。
(2)通过扮演故事或生活中的具体角色,让孩子换位体验受攻击者,提高换位思考能力。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
最近,果果妈分享了很多独到的育儿经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那就关注我吧,另外,我的公众号是:宝贝天性糖果屋,我是果果妈哦,期待与你交流分享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