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成人|“教练是一段旅程”(《高绩效教练》打卡1)
今天是打卡第一天,阅读内容为第一章“什么是教练”。我顺便把推荐序也一并看了,有几个触动点。
1# “仅仅通过引导,对方就能找到答案吗?”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对教练能达成的效果有这样的问号。但当我开始学习教练,首先接触的五大原则之一,是“每个人都是OK的”,相信对方存在潜能是我们工作的前提,这个潜能包括了愿意改变的想法。如果对方不想改变,内在的阻抗就自然而然封闭了多种可能性。
2# “教练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心理学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始终保持着深入的觉察,创造连接,包括自己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人和人之间,也可能是用自己去连接对方深层次的感官(积极聆听的第三层)。教练不是教授,而是创造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关于第一章的内容,总体感觉很亲切,好像把教练科学与艺术的M1 day1回炉了一遍。
“教练是一段旅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练不是一蹴而就看到终极结果的,旅程意味着是变化的风景(环境),也映射了被教练者本身就是发展的。
书中特别提到了“Inner内在”,并将其解释成“自己头脑里的对手”,我更多把它定义为无意识的部分。我们的无意识藏在很深的地方,很少会主动去连接它,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假如教练(或自我教练)创造机会与无意识进行连接,让其被看见、意识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去控制这部分无序的状态,减少干扰,实现P=P-i的高绩效。
另外,自信的建立不是来自威望与特权,毕竟这些象征意义的东西,和实质还不是一回事。人只有在具备选择权时,自信才会随之建立。这让我想到很多在企业里的现实情况。我们给员工A升职,却没给他赋予真正的权力,可能是担心他做不好,也可能是担心自己因此掉了威信,所以就像babysitter一样凑在边上“越俎代庖”,这不就是抹杀了员工A的选择权,使他潜能受限,失去斗志和动力吗?
先不提教练文化,这种在企业内比比皆是的情况,连最起码的激励都没做好,何来高绩效组织的打造?
经理们要学习教练文化,是不是都应该先open自己,意识到“赋能”的本身,关键点在于把自己的视线从“事”转移到“人”,通过关注“人”,达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