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写作营心得分享
大家晚上好!很荣幸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交流这段时间写作业的一点心得。
在开始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我自己的小故事,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而正是因为它,我最近调整了听课和做作业的思路,并且做出了比以前更有质量的作业。
故事是这样的:前几天,等圆助教在咱们群里发起了一个小话题,大意是当天作业里,“熊市就是比牛市长,并且长很多很多”这句话有一个递进关系。如果有人能把这句话里的“元素”给精准地画出来,那就说明“递进”感知已经入门了,可以获得奖励。当时有不少同学都参加了,群里挺热闹的。我当时无意中看到了这个话题,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发出了自己的答案—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不加思索”。
我当时发出的答案是“元素:熊市,牛市;递进关系:长,长很多” ,当然是不对的。后来等圆也在下面回复了一句:“戴维,请你再复习一下元素的概念”,我看到之后,感觉有点意外,于是赶紧又跟帖更正,期间还因为过于仓促而撤回了一下。然后碰巧的是,有其他同学在下面继续“跟帖”,刚好贴在我的第二次答案下面,让本来自信满满“这次肯定对了”的我,又一次懵圈了:不会吧!这么简单的题我还能错,竟然还是连错两次!?我怎么会这么蠢!当时真的很郁闷。不过刚好我有别的事走开了一下,等到我重新回来看群消息,我发现,还真别说,的确是我犯了一个幼稚的错误:首先是没有真正理解“元素”的概念;其次呢,在仓促之间,没有仔细看同学的跟帖,把针对其它内容的跟帖误以为是跟我的帖,然后以为修正后的答案还是被否定,于是很气愤,觉得自己真的很蠢。
也许有同学不理解,这么小的一件事,你怎么会反应这么大,太小题大做了吧!怎么说呢,可能每个人的触动点不一样。这件小事确实对我刺激挺大的。首先,我当时确实并未真正透彻理解“元素”的概念,故而第一次抢答就错了。接着,在“凭感觉”修改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因为仓促的误解而又一次质疑自己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说白了,一是因为不认真审题(把对别人的否定当成对自己的),二是自己底气不足。而“连概念都没搞清楚!”这样的低级错误对我而言实在打击太大了,我争强好胜的个性很难容忍它。当天晚上散步的时候,我仔细回顾了一下自己进入训练营以来的学习状态,发现确实问题多多。
坦率地讲,训练营的前几节课,我都觉得挺简单的,没有想象中的“秘籍”、“绝招”,也没什么难度,因此我没有很认真地投入。听课部分,都是等课后完整音频出来,设置2倍速听,也不怎么做笔记。作业,经常在有空的时候,一口气把三天的全都做了。做完之后也不怎么回去再看,每天差不多的时候就把作业交了完事。其他同学的作业,我也只是偶尔翻翻看,不怎么上心。觉得,每天要忙的事情很多,顾不上这些“小事”。就这样,一直到上面那个小事情发生,我才忽然意识到,好像这门课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我之所以会犯上面那个小错误,还是自己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用稻盛和夫在《活法》里的话说,就是没有对这件事“有意注意”,即没有投入足够的注意力。而从那天起,我把写作训练营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不再追求快速、一次性地把几天的作业都写完,而是每节课都认真听、反复听,认真记笔记。同时每天认真写作业,写完了也不着急交,放着。等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打磨一下,觉得差不多OK了,再交上去。而随着这个转变,我对这门课的感知,也比以前深刻了很多。
好了,故事讲完了。接下来言归正传,咱们来谈谈做好作业的几个要点。
一、 充分准备再动笔
写好作业的关键第一点,就是认真准备。这个准备包括好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认真听课,最好能多听两遍,确保自己真的消化吸收了,不然你就很有可能犯我上面的错误,概念都没搞清楚就“抢答”。如果觉得光听课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就多留意第二天的作业解析。会有轮值的同学在群里做分享,给你提供“参考书”。今天钟壹馨和青悦两位组长在群里解读第3.1章的内容,就非常细致周密。大家可以爬楼回去看看。
其次是审题,要认真认真再认真。其实审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要求了,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不知道听老师讲过多少遍了,但扪心自问,真正养成了这个好习惯的,又有几个人呢?借用著名科学家、作家、投资人吴军老师的话说,数理化很多题目,考的根本不是解题能力,而是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他就是通过这方面的引导,让他大女儿显著提高了数学成绩,最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在这方面,要特别向我们班的卢杰同学致敬一下。他前面好几期的作业开头,都认认真真地写着“审题……”,叭叭叭写几句对题目的理解,然后再另起一行写作业的正式内容。我曾经在看他作业的时候,心理暗笑,这家伙也太郑重其事了吧!最后不幸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_^ 正所谓,生活需要仪式感,写作业也同样如此。希望这个对大家有启发。
接下来第三个小点,我认为列提纲是一个好的习惯,尤其是现在课程过半,我们的作业也从“客观选择题”变成“主观论述题”,不再那么容易搞定。甚至,可能会有个别同学觉得无从下手,又或者思绪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比如今天的作业。那么,我觉得拉草稿列提纲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笑来老师很喜欢用砖头类比素材,用盖房子来类比写作,只有一堆砖头是不可能自动变成房子的。那么,我把这个类比再细化一下,想要把房子盖起来,第一步就是打地基搭框架,而框架就是文章的提纲。第一稿的框架你可能不满意,没关系,多修改几次就好了。搭好框架,再往里填砖头,剩下的工作就非常简单了。反之,没有提纲,就可能会一头乱麻。
第四小点,不要一写完就马上交,也不要拖到最后时刻再交。先说说为什么不要一写完就马上交。写完之后,最好放一放,先忙别的事情去。等有空的时候,再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看看哪里有可以润色,优化的地方,把它打磨一两遍,再交上去不迟。我以自己的切身经验保证,只要你认真,第二第三遍,乃至第四遍,你都会发现有不够满意的地方,并且能用更好的表述去把它替代掉。别的不说,就拿《定投改变命运》这本书来说,笑来老师一共写了三个版本,而且每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很大。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另一方面,我深刻理解很多同学工作忙碌或者家庭事物繁重,不能保证每天有充裕的时间来写作业。又或者,某些同学有拖延症,不到最后时刻不动身。但无论如何,既然我们花了这么多学费和注意力来学这门课,作业就应该尽量认真写,而且不要拖到最后一刻,踩点提交。为什么?因为压力之下会动作变形,你拖到最后时刻匆匆忙忙赶出来的,通常只能发挥你一半的真实水平,甚至是粗制滥造。你愿意交这样拿不出手的作品去见人吗?
二、 先完成再完美。
刚才讲到作业需要打磨,不要仓促提交。这里我也要提醒部分同学,尤其是有完美主义、有强迫症的同学,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无限制地投入打磨中。毕竟我们现在提交的只是作业而已,而不是论文,或者征文比赛的作品。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拖延症的原因不一定是懒,而是完美主义。如果你一定要写出一份完美的作业,那要么你磨叽半天一个字都没动,要么你一天下来基本上都在研究这篇作业,很多别的事情都给耽误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里曾经讲过一个好玩的例子:优秀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是不会追求100分的。为什么?因为经济学讲究边际效用,还讲究机会成本。我用大白话来举例子好了:把语文考分从60分到90分和从90分到100分,花的精力是差不多的。但前者能够得到30分的提升,而后者只得到10分。聪明的学生,会把这第二份精力省下来,去把数学考分从60分提升到90分。这样等量精力带来的收益更高。
另一方面,肯定有很多同学说,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无从下手、写不出来。怎么办?没关系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连笑来老师都说他偶尔会遇到写作瓶颈(writing block),更何况我们学生呢。办法很简单,写不出来就回去多听几遍课,或者多看几遍作业范围。重复重复再重复,尝试尝试再尝试,稍微有一点灵感的苗头,就把它写下来,画到提纲里去。一稿不行就撕掉,再来二稿三稿。只要你尝试的次数够多,一定可以找到切入口,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中。在这里我想致敬另一位同学:升姐。她曾经在群里发过一句话:我觉得今天的作业很难,但我不管,写不出来就硬写^_^。这句话乍看起来有点好笑,但确实有道理。只要你开始写,脑子里的水龙头一拧开,灵感就会像水一样汩汩地流出来了。再不济,不满意还可以再改嘛。关键是,第一稿写出来,第二稿第三稿就很容易了。有个很搞笑的类比,说写作就像生孩子,第一个最艰难,第二第三个就简单了,是不是这么个道理?最后还有一个办法,如果上述办法试完了,你还是列不出一个完整的提纲,写不出,那就先看看其它同学怎么写。我相信,看过一两篇,你就有启发了。
三、从优秀到卓越。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北京有一所著名的中学,叫北京101中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当然不是因为排序号排到的,而是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提议,并且亲自题写校名。比100分还多1分,意思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我们作为笑来写作训练营的同学,只要时间精力允许,也应该对自己的作业有一定的品质要求,精益求精。
具体怎么做呢?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比如大花、悟晶子、Tintinsnow、张婷等同学,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她们是每天优秀作业的常客,大家如果去看她们的作业,会发现她们从来都不仅仅是完成了作业要求的内容,而是在完成主体作业的前后,增加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用笑来老师的话说,这就提现了她们的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完整度。
以我自己为例,以前我也基本上就完成作业要求而已。到后来我想,作业不是为了完成打卡的,而是为了提升我自己,磨炼语感和积累素材。因此近期每次作业,我都会做得比要求的多很多。就以这周的作业为例,每次作业只要求列举三个类比的例子,而我会把《围城》对应的章节全部看完,在此过程中把自己发现的类比全部记录下来。看完之后再写作业,会发现自己总结了二十几,甚至三十几个类比句。于是,我就把三十多个类比句全都写到作业里去,并且在很多有启发的句子后面都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并且尝试“如果是我写,我会怎么写,有没有可能效果更好”,以及“这句子是70多年前写的,如果换成现在语言句式,怎样写会方便读者理解”等等。写着写着,忽然发现自己对这本经典小说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驾驭文字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强烈。
以上可不只是我本人的感受,我在点评环节也发现了,大花等同学跟我一样,多年前就看过《围城》这本小说,但那时候我们都“太年轻”,只是泛泛而看,不觉得有多精彩,顶多觉得作者很爱掉书袋,类比一句挨着一句。但现在经过这么仔细认真的揣摩和推敲,乃至结合杨绛女士写的后序,才深入理解这本小说的思想和精彩之处。所以,毛主席说,不动笔墨不看书,真的是非常有道理啊!
除了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反复打磨,多看同学的作业,也会给自己很多启发和提升。还是以昨天的作业为例,我觉得自己总结了35个类比句,应该已经差不多了。但等我翻看其它作业的时候,才发现别的同学总结出来很多我没发现、但确实很精彩的类比句。看过这些作业,我才发现自己总结得还不够全面。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然,这里的“伤害”是好事,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
最后,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大都是关于“道”方面的,不知道是否有同学觉得不够接地气?那么最后,我们来一点“术”层面的:今天的作业,“自己的思考”这部分,应该怎么写?
作为抛砖引玉,我来列举一些切入点,给大家作参考:
1. WHAT:在接受定投策略之前,你走过哪些弯路,有什么经验教训?
2. WHY:你是如何接受定投策略的,是已经用定投获得收益/成长了,还是暂时没有,但观察到了别人的成功因而相信,还是仅仅因为笑来老师的作品/魅力,而相信定投?
3. HOW: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定投?定投资产,定投家庭,定投朋友,定投自己。关于每个一定投,又可以展开很多分支,比如:定投哪些资产,股票基金还是区块链,原因分别是什么。定投自己,包括哪些方面,读书—读哪一类书,健身—选哪一种运动,工作—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提升场外赚钱能力,等等。
我相信,看完以上2W1H,只要肯思考,任何一个暂时还不知道怎么写的同学,都可以马上开始提笔写了。不信,你试试?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时间。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