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城市里不断穿梭的我们,习惯了彼此之间停止于表面的寒暄,慢慢的,仿佛给自己的周围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好像走不出去,不知道该如何把彼此的关系向前推进,打破彼此的围墙。
曾经有朋友说,好像我现在不能交到朋友了,好像很难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也不知道该如何跟其他人沟通。
也有朋友碰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进一步的发展,报课程学习如何撩妹,如何告白成功。
进入社会的我们,早已经没有了学生时代的热情、纯粹和执着,喜欢就是喜欢,就要追。此刻的我们多了很多的顾虑,甚至不敢告白。
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亲密关系,就是建立彼此的链接。
链接是感受对感受,不是大脑对大脑。当我们遇到一个心仪的男孩或者女孩时,我们不敢告诉对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觉得自己不够好,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开始。
接下来的交往中,你会不断的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去认同对方,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认同的,是被人喜欢的,这个意图是很好的,但是结果是在你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墙,如果你从来没有让对方知道你是谁,对方也不会让你知道他是谁,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呢?
这要归结于我们对自己的否定,不认同,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要回溯到小的时候,孩子的自我认同来自于父母,当我们考了100分,有的父母会说,恩,不错,很好,此刻孩子会明白,当我考了100分,就是好的;有的父母没有任何表示,会让孩子觉得还是没有达到家长的目标,我还是不好的,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明确的期待或者认同,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怎么做事好的,什么是让父母开心的,会让孩子时刻充满了不安全感。长大后的我们也会带着这份不安全感跟周围人沟通,不自觉的产生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
当自我保护产生时,我们会怎么做呢?
我们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习惯了用大脑去思考问题的我们,越来越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善于把自己的观点1234的罗列出来,独独忘记了自己的感受。
不能进行感受的沟通,难以建立彼此的链接。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测量彼此关系亲密程度的方法,就是自我暴露。当自我暴露越多,聊天内容越隐私时,亲密关系就越近。而自我暴露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感想,对小时候事情的回忆,带有儿时的感受;对现在某种事情的评判,带有对这件事情的情绪。最终都是通过事情,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产生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产生链接。
当我们能够进行感受上的沟通时,可能会发现出现的争执会将彼此的关系打回原形,或者变得糟糕。这个时候问题又出现在哪里?
出现在沟通方式上,萨提亚女士对于沟通方式的衡量,采用了更直接的一种形态体现,就是沟通姿态。
萨提亚通过对不同国界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四种沟通姿态。
1、讨好姿态。
妻子迎面走过来,发现丈夫脸色很沉,不说话。
“怎么了?”“对不起,我刚才开门是晚了点,在厨房没听见敲门声”
“不是因为这个”
“那我是做错了什么事?昨天晚上我不该跟。。吵架,她年纪大了。。。。”
“跟你没关系”
“那是什么事情?”
“单位的事,我的那个项目被。。。抢走了”
“这件事情!哎,算了,别难过了,来,咱们先吃饭吧,吃完饭了,我陪你下去溜达溜达。”
讨好的人总想取悦于他人,当看到别人略显愁容的时候,就奉献时间、金钱来讨好他人,主动承担所有的错误,希望让所有人都开心和喜欢自己。
2、指责姿态
妻子开门。
看到丈夫的脸色,就冷笑说:“看你的样子,今天又没轮上你吧”
“按能力我绝对可以拿到这个项目的,谁知道最后又被。。。抢走了”
“能力顶个屁用啊,现在是讲究关系的社会,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再不去打点一下,还这样下去,根本一点前途都没有,真不知道当初怎么看上你的。”
指责的一方,会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另一方身上,丝毫不接受对方的理由,认为要不是对方的错误,自己的生活会更好。
3、超理智姿态
妻子打开门看到无精打采的丈夫,问:“今天单位有事情?”
“唉,是啊,这个项目又被。。抢走了”
妻子回头端菜:“唉,没办法,这世道都是这样的,有能力不如有关系。你有本事,他反倒不敢让你上,怕你抢了他的饭碗,唉,都这样!”
超理智的人最突出的特征是毫无感情的客观,不允许自己或别人注意感受,对别人的反应往往是长篇大论的说教,看起来充满了智慧与权威,却给人刻板、沉闷的印象。
4、打岔
妻子打开门,笑逐颜开的拉了丈夫的脸:“怎么了?苦瓜脸,吓死人了,哈哈!”
丈夫沉重的进门,坐在沙发上:“唉。。。”
妻子在客厅和厨房间走进走出,边端菜边说:“今天我去超市看到一种奇怪的水果,买回来你尝尝”,“上午楼下的夫妻两个人又吵架了,好像是因为。。。。。”
她终于坐下来了,丈夫抬头说:“今天心情不好,公司的项目黄了”
“来,喝杯茶,伤心的事不提了,我今天下载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喜剧片,我们边看边吃吧,忘记不开心的事情。”
打岔的人总是在不断的动,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企图分散其他人的注意力,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主题上,而老找无关的话题来逃避讨论。
当我们出现争执时,会习惯性的出现一种沟通姿态,仿佛按钮启动一样,每次都是这样的反应。这种沟通姿态是怎么产生的呢?
每种姿态往往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家庭中父母在发生争执时,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会学习他们的姿态;例如,在父母的争执中,如果一方是讨好型,一方是指责,这个时候,孩子可能觉得这种相互模式是和谐的,那么婚后,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模式;如果孩子觉得母亲太软弱,总是讨好,不喜欢,父亲总是指责,也讨厌,可能会出现超理智或者打岔,来避开痛苦。慢慢的习惯了这样姿态后,在面临问题时,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这种行为。
认清楚这些沟通姿态后,我们需要客观的认识一下出现争执时,彼此的姿态。进而进行改变。
指责型的人,多些宽容和体谅;讨好型的人,多去考虑和关注自己的感受,多为自己着想;超理智的人,多去需要提升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察觉增加一些情感;打岔的人,则需要增加对他人,自己和情境的察觉,在合适的情境下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归结为一点,就是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真的聆听他人的感受。
(听玛利亚——萨提亚家庭治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