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父母也会“虐”娃儿
当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孩子一样,每天被作业和辅导班累成狗的时候,你会不会羡慕西方的孩子?其实没必要,西方孩子的“受虐”可能更早。在新西兰学习时,房东家有两个孩子:四岁的女儿Amy和两岁的儿子Tom。由于Tom刚好与我女儿同年出生,我特别珍惜这次近距离接触西方家庭教育的机会。亲身参与其中,才发现外国小朋友上小学后相对的轻松,恰恰得益于幼儿时严苛的养成。小Tom出生时,妈妈四十八岁,爸爸已经过了五十岁。在中国,算是典型的老来得子,我本以为他们会对孩子格外溺爱。让我意外的是,不仅没有溺爱,有时甚至有些“苛待”。
01 孩子生病很少用抗生素
一次,房东两岁的儿子Tom感冒了,每天不停的流鼻涕。爸爸妈妈除了每天给他多喝一些水、补充一些维生素以外,没做任何处理。硬抗了几天后,孩子开始咳嗽。以我的经验判断,小Tom应该有细菌感染。如果在国内,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估计已经开始用上抗生素了。在这个看病免费的国家,他们却一直拖到孩子持续发烧后,才去找医生。后来聊起这件事,房东说那只是个意外,平时孩子感冒完全可以依靠免疫系统自己恢复。她告诉我在新西兰,成年人都不允许随便使用抗生素,小孩子更是如此。我本想纠正她的想法,但想到新西兰接近81岁(现在已接近82岁)的平均寿命,就理智的闭嘴了。这时我才知道,由西方推销而来的抗生素,西方人自己并不怎么常用。
02 在规矩面前从不妥协
Tom和姐姐Amy每天晚上6点半吃晚餐,7点洗澡,7点40上床,听妈妈讲睡前故事后8点睡觉。两岁的Tom已经很熟悉这一流程了,基本不用大人操心。但还是在生病的那一次,小Tom洗过澡后不舒服,就是赖在客厅不肯回房。我刚想劝劝女房东,可她根本没给我机会,抓起Tom就把他扔回了床上。我记得特别清楚,不是抱回去,就是抓起来拎回去的。由于Tom有哮喘,房间里一直放有一个声音监控器,可以听见他的呼吸。那晚,我们像平常一样8点多开始吃饭,边吃边聊直到9点时,还能听见Tom在床上抽泣的声音。生病尚且如此,平时孩子想依靠哭闹获得关注是不可能的。
03 从小培养自立意识
在国内,有一种“孩子干不了”,其实只是“家长认为的干不了”,但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就认为那是家长的事了。这方面在中西方幼儿家庭教育中,差别极大。有一次,四岁的姐姐Amy吃力的搬着一把比她个子还高的椅子,我看见后主动帮忙。刚从Amy手里接过椅子,女房东的声音立刻传了过来:“Ken,leave it to her please!”(肯,让她自己拿)。我以为她是客气一下,开始并未放下椅子,而是随口答道:“It's ok”(没关系)。结果,女房东比我想象的还要不悦,差点直接炸了。再次严肃的说道:“Ken, it is not ok! leave her alone!”(肯,这样不好,别管她)。那一瞬间,我特别尴尬,这就是现实版的文化冲击。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中国学生搭当地朋友的车去海边看海狮(需要付油钱的)。野餐时,车主五岁的儿子爬上后备箱上取食物不小心跌了下来。同行的一个中国朋友像看到自己孩子摔倒一样,紧张的冲了过去,把小孩儿扶了起来。结果,车主非常不满,朋友一脸无辜。无论是我的房东,还是这小男孩儿的父母,都认为孩子应该做并且能做的事,大人就不能去帮忙,否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也会理解成你认为他做不好,会很沮丧。
04 没有隔辈溺爱
中国式隔辈带娃,在新西兰基本上见不到。女房东既要照顾孩子,又不能放弃工作,就请了小时工帮忙(有时我也帮)。Tom的奶奶住在两小时车程外的另一个城市,七十多岁但身体很好,常年在欧洲旅行。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我只见过她一次。当时她正好从伦敦回来飞回惠灵顿。我看她给孩子们买了一些衣服,本以为天下的奶奶都一样。结果她和儿媳很自然的一件件的算着价钱。儿媳付钱时,奶奶退回了20新元,说其中一件算送给孩子的礼物。相比奶奶,孩子们的外婆要和蔼得多,但也常年漂在外面。无论是Tom的奶奶还是外婆,她们都更像是孩子的朋友,跟孩子的生活没有太多交集。国内学校放学时爷爷奶奶排着队背书包的现象,在那里是不可想象的。
05 关注的不是“起跑线”而是能否顺利起跑
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慢慢发现,西方人育娃并非真的放养,只是与我们关注的“起跑线”不同而已。我们更关注上学后孩子的成绩,而他们更关注的是在学龄前通过自律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等上学时,西方的孩子已经成了小大人,是独立有个性的个体。有了良好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家长当然不需要太过操心。而中国孩子上学时,好日子恰恰才刚刚结束,被几代人宠出来的孩子,进入学校这个小社会后,怎能不迷茫。
有些条件好的家长把孩子送去了国外,想让孩子轻松一些。虽然国外竞争没有国内激烈,但看似轻松的外国孩子,上小学时很多就已经学会了自由的“奔跑”,而我们的孩子才刚刚踏上起跑线。结果可想而知。没办法,本该养成的年纪,却在家长的溺爱中疯长;到了该自律的年纪,孩子当然只能依靠家长。所以,与西方相比,我们的教育差别最大的,不是上学后而是上学前。学前教育中,我们过于关注学多少技能和知识,而忽略了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