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历史中书写的风骨
我的朋友,阅读历史的愉悦感是其他资料不能取代的,找到问题答案,懂得世间的长河,留下个性印记,你我那些短暂苦恼,不过是小小的浪花。

本村凌二的《罗马兴衰1200年》21万字即清晰说出自己想法,罗马因何而起,因何而落,没有盐野七生皇皇巨著15本,同样充满趣味。10万字的莱斯利·莱文《哲学极简史》问题倾泻而出,而汉斯·约阿西姆·斯杜里希《世界哲学史》,76万字一样让人陷入思绪沉重,无所适从。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武内义雄的《中国哲学小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不同思考功底,采撷不同历史素材。他们都试图用俯瞰视野看待问题,无奈人生都有经历印记。那个时代作品素材,全面性上肯定要让位于今天作者,可是,他们个性的思考方法值得借鉴,往往超出当今人物一大截。

去历史中找答案,找智慧是一个好建议。冯唐建议读完二十四史,教员也做了很好示范,可横下心完成的人太少,大多想要找到智慧,赢得财富权势,无法驻足认真阅读,担心一不小心,美人迟暮,英雄白发。可是需要考虑,谁不会老去?美人在骨,英雄在行,内在东西不会失去。时间书写风骨,才真正值得尊重。
从罗慕路斯建国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大约有1200年,到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大约有2200年,回顾罗马史,共和政时期的罗马人,和帝政末期看起来完全不同。
共和时期希腊使者称赞罗马人说:“看上去像是许多王者的集会。”
而这种风骨,在帝政末期完全看不到。本村凌二认为,罗马人的变质,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从共同体向个人的变质”。
海纳百川,宽容品质是罗马崛起重要因素。帝国没有相应品质,只会萎缩而混乱。罗马军人皇帝时代是在公元235年之后,50年迎来了70位皇帝,24个是暗杀或者战死,真是动荡危机的时代。

恺撒战胜了庞培,回到罗马后,没有惩罚任何庞培的追随者,而是将他们全部赦免。
在两人不得不进行生死对决之时,庞培威胁人们说:“不追随我的人就是我的敌人。”然而恺撒攻陷意大利时说:“不属于任何党派者将视为自己人。”
罗马历史1200年,自凯撒以下,越来越无趣。如同《史记》中十表八书十二本纪林林总总,还是《刺客列传》最有趣。当然历史不能这样读,情趣只是一种点缀,生活总还要继续,不能天天想着谈恋爱,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