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己对话(六十五)
![](https://img.haomeiwen.com/i4986302/1464d9e1a49bc8f3.jpg)
W:明天就是国庆假期了,今天是9月份最后一天,这也是9月份最后一篇文章了。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昨天的实践感受和体验。
I:好啊,我很想听听看。
W:昨天我提到,假如我不做出改变,维持现状,那么我会得到以下好处:
1)保护自己的时间,不受他人影响;
2)活得轻松自在,不需要承担压力和责任;
3)生活掌控感强,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不确定性;
总归一句话,关注自己,不去了解和关注别人,这是我的舒服圈。
可是待在舒服圈,真的舒服吗?这让我想起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个配角,叫老布。老布是一位生活在监狱里长达40多年的老人。而有一天他因表现良好,提前出狱了。当再次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时,他无法适应,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
虽然待在监狱里,看起来他活得并不自由,也不舒服,但这是他的舒适圈。我一直以为舒适圈是让自己获得舒服自由的地方,但实际上舒适圈是我们最熟悉的行为模式。
对老布来说,出狱并不等于获得自由,只不过是从一个监狱换到了另一个监狱。
而对我来说,待在这个舒适圈,确实会让我感到安全,但它并没有让我感到自由舒适。会让我产生改变的想法,是源于之前某些困境体验。这些体验,让我意识到,我要做出改变,否则就会遇到某些危险。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意识到的“危险”,是真实客观地存在,还是我想象虚拟出来的。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
这些困境体验,并不是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它们只是偶尔才会出现,然后断断续续刺激我,提示我某部分出了问题。随着它们一次次地出现,我开始觉得自己无法承受这些刺激(其实我还是能接受的,只是不那么舒服而已),内心就会积累一些愤怒(对自己的不满)和不甘(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于是改变的想法由此产生。
但想法仅仅是想法而已,困境体验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这就使得改变的欲望被慢慢减弱,改变就不会发生了。当然,这也算是我们判断是否需要改变的方式:当“威胁”频繁出现,我们就被逼着做出改变。
不过这个地方却启发我一点,很多时候我做事情忘了方向,陷入迷茫,脑子好像犯懵,是因为我缺少那种想要达到状态的持续体验和刺激。往往当我生活中再次出现这些体验时,我才会意识到,曾经自己也做过改变的决定,但却没有坚持下来。
I:恩,你逐渐把过去相关的体验和经验串起来了。
W:是的,想得比以前透彻一些了。
接下来我想聊聊昨天的感受。
昨天我在给兰欣的文章留言时,我觉察到自己在考虑这些事情:
1)她在文章中想要表达什么呢?她似乎表达了很多点,但哪点比较关键呢?
——所需技能:高效阅读+万能写作法提炼要点+思维整理
2)这点跟我有共鸣?就以这点展开吧……但写完后发现,好像跟她的文章不搭调,对她没什么帮助,再换一个,删掉。
——所需技能:换位思考+共情体验+思维整理
3)我对她说这些话,对她有用,还是无用?会给她带来什么感受或价值呢?
——所需技能:换位思考+思考“我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价值”
把这些内容列出来后,发现我把留言回复这件事情,给复杂化了。“复杂”,并不是说,没必要,而是说在这件事上,以这般高要求去要求自己,其实反而是在阻碍自己,把这件事变得困难,让自己觉得不舒服。
但为什么一上来,我就对自己要求这么高呢?
I:你是不是在害怕什么,才会用这些束缚自己。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平民第一次参加社会精英的饭局,为了避免丢脸,用各种礼仪的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的言行符合那个场合,但实际表现得很别扭,不自然。
W:是的,我在害怕。我害怕给对方添麻烦,要是说得不对,或是不小心戳中了对方的痛点,对方就会骂我,指责我。而这背后其实是,我担心破坏了自己在对方眼里的良好形象,以至于获得的是,指责和批判——但其实,这几乎不会发生,但我却认为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我希望对方给我一个反馈。但这个反馈我不能告诉对方“你要给我”,这显得目的性太强,于是我会在回复中设置一些暗示,提示对方,你要给我反馈,哪怕是一句话就好。
I:你为什么那么在意对方的反馈呢?
W:很简单,我对自己要求那么高,花了时间和心力,总要看到些结果嘛。而如果对方回应,那么我会感觉被赞赏,会让我高兴,于是为了让我高兴,就想要更多反馈。但如果对方不回应,我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会不会是我说了不好听的话,冒犯了对方,于是就开始自责——我不应该这么说的,刚才应该那么说的,现在说什么都完了。这时候不回应,就会变成一种负向的反馈。但其实,对方的不回应很可能是太忙没来及,或是看到了,先放下,过后却忘记了。
因此,我才会那么在意对方的反馈,甚至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很可笑,明明可以自己回应自己,为什么却要把控制权交给对方,让对方选择是否要满足自己呢?
而且从结果来看,我想给对方的东西,其实是我想从对方身上拿到的东西,那么我思考“自己能给别人带来的价值“,还有什么意义呢?
I:其实,说到这里,有些东西就能看清楚了。相对于做事,与人交往会让你感觉不安全,不可控。虽然这对别人来说,这就是小菜一碟,但对心思敏感的你来说,一点点负面的反馈,都会让你打退堂鼓。
其实,你能给还是留言,并且用心去构思回复内容,这说明你是有能力的,而且还能做好。但你之所以一直迈不开步子,是因为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希望评价都是好的,这不是说你虚荣,或是你内心脆弱到只能捡好听的,而是你能从中获得认同感。
而你内心十分清楚,人与人交往非常复杂,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你不可能每次都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你会害怕,会挣扎。在你心里,你一直相信一个东西:你只有先付出,别人才会对你付出,而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什么方式对待你。
这句话说的是关系中的互动,而你却理解成关系中的控制。用你的行为去影响和控制对方,然后获得你想要的结果。这其实在亲子关系中非常常见。而如果你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就会被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这会让你很难受,不舒服,也就认为:人际关系我不擅长,我不会做,会让我害怕。
这么分析下来,你没能得到想要的,并不是你没做什么,反而是你多做了什么,阻止你得到想要的东西。
在这里,你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你给自己的反馈都是什么样的信息?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
2.你给自己这样的反馈,你会得到什么好处?
3.这样的好处,一旦失去,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W:我想,我已经有答案了,不过这个下次再说,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