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失败?该检查思维方式了!

2023-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每月读本书

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相信很多伙伴都发现了一个现象:自己原有的一些工作方法效果不如从前一般有效,甚至有些工作的方法被单位或上级告知无效,被完全颠覆了。这就导致很多伙伴都在吐槽,说工作越来越难了,甚至有些伙伴感觉,为什么越努力越失败了呢?

我自己也是有这样的感受,在2023年的一个跨年演讲警醒了我,讲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当我们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我们会不会像那个守着兔子的农夫,一直守着这个成功的经验呢?而这个经验最终成了绊脚石,导致这个农夫持续的失败……

原文P59《高效能人士的起个习惯》(30周年纪念版)

节选 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假设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区的某个地方,地图本应该帮助你到达目的地,但是由于印刷问题,你得到了一张标注为芝加哥,实际上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你能想象无法到达目的地的那种沮丧和无助吗?

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加积极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但关键是,你还是走错路了。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的解读

史蒂芬·柯维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一个经验,他的一个孩子身材矮小、学习成绩差,与人沟通的技巧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史蒂芬·柯伟夫妇开始学习各种育儿技巧,并且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后来在一节课程中,柯维夫妇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他们一直在帮助孩子,而这言行的背后都透露着一个信号:“孩子,你需要父母的保护。”柯维夫妇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努力,孩子的信心这才建立了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发现,很多时候努力得不到结果,不断的尝试方法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非常可能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了。

如何去转变思维方式呢?举个例子,柯维先生曾经回忆,有一次在地铁上碰到了一个父亲带着四个孩子,孩子们在地铁上大喊大叫,可是父亲却不管教四个孩子。柯维先生和周围的好几个乘客都在责备这几个孩子不懂礼貌,也在责备这位父亲不管教孩子,虽然周围有人提出来了让柯维先生不要冲动,但是柯维先生并没有理解这哥提示。当得知这位先生刚刚失去了妻子,四个孩子刚失去了妈妈,他们都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发泄情绪的时候,地铁上的乘客都感到一丝歉意,柯维先生回忆说,如果可以转换一下思维结果就不同了。

转换思维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去进行 。

第一,积极暂停行动。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下结论,甚至行动,而是先要思考一下,是否需要思维转换。当柯维想要责备四个孩子的父亲的时候,柯维先生可以先思考一下自己的结论:“父亲不负责任、孩子没有教养”,并且判断一下,自己的这个结论和行动正常吗?

第二,挖掘思维方式。可以问问自己,我这样的想法是否有什么前提?我这个想法的优势、劣势分别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判断?……柯维先生的想法的前提是,这位父亲和孩子认同在地铁上大声吵闹是不文明的行为,这位父亲是一位精神正常的父亲,柯维先生相对了解他们的情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柯维先生的思维

第三,拓展思维边界。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孩子的父亲认为孩子在地铁上吵闹是正常的,还是不文明的?柯维先生的思维是孩子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如果柯维先生能够跟孩子的父亲沟通,就会发现,两个人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只是柯维先生不了解情况,柯维先生也是认同刚失去母亲的孩子手足无措是正常的。

第四,持续拓展思维边界。其实柯维先生还可以继续拓展思维边界,例如,如果再碰到异常情况是否可以先去了解一下对方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相同呢?……

在学习七个习惯前,一定要记住这位思维方式转换的技能。如果不能学会思维转换,当我们真的有了目标,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能够持续以双赢为目标、知彼解己,就一定能够成为高效能人士吗?如果不能够改变 自己的思维方式 ,七个习惯很难发挥他的威力。

思考作业

1.试着分享一下2022年让您困惑的事情,并思考一下这件事情的思维方式。

2.试着用转换思维的方法去为其中一件事情去转换思维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