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这么有趣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

许广平:粉丝逆袭成偶像的红颜知己

2017-12-23  本文已影响452人  卡兰诺

文/卡兰诺

许广平:粉丝逆袭成偶像的红颜知己

01

1898年2月12日,广东,一个女孩出生在家道中落的许家。她叫许广平。

此时,没有人知道,她是个离经叛道的女孩;更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孩在二十多年后,会成为文学巨匠鲁迅的学生,继而一步步俘获他,成为他的红颜知己。

许广平,在出生后三天,因父亲“碰杯为婚”,轻率地将她许给了一个马姓劣绅家庭,据了解,马家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家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地方上的恶霸。

反观许家,从祖辈的名门望族,到父亲这一辈的家道中落,能将女儿许配给如此“好”的家庭,简直求之不得。

没想到的是,辛亥革命后,许广平受到大哥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并不想被包办婚姻束缚,于是选择不嫁。马家送来聘礼,她扔掉;马家上门提亲,她抗婚。

这样一来,马家觉得脸面无光。而许广平呢,无所谓,因为对方既不是她喜欢的人,而且父亲也已去世,家中只有哥哥。所谓长兄为父,在哥哥的帮助下,最终与马家解除婚约,许广平从这个牢笼里逃离出来。

她做了当时许许多多人不敢做的事情。试想,有多少文人,因为包办婚姻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又有多少女性,被包办婚姻压得喘不过气来。

也只有她,敢做出这么大胆的事情,不顾世俗的眼光,我行我素,任性妄为。

所以,敢大胆追求鲁迅的女子,果然不同凡响。

02

1923年,许广平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

是年,她25岁。

到北京后不久,许广平便结识了在北京就读大广东青年李小辉。没错,这段就是她的初恋。既不轰轰烈烈,也不细水长流,反而有些悲伤。

两人原本是表亲,在异乡相遇,你来我往,慢慢地就擦出了爱情的花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许广平说他“热情,任侠,豪爽,廉洁,聪明,好学”,是啊,如果不是如此,怎么能与大胆叛逆的她相恋呢。

也不知从哪天起,许广平染上了猩红热,却并不自知。李小辉听说她病了,便上门看她,殊不知,就是如此,他被传染了。等许广平身体逐渐康复,想要与恋人见一面时,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噩耗。

明明一段爱情才刚萌芽,好不容易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就这样硬生生被掐断。如同新生的希望,转瞬即逝,再也抓不住。这段悲痛的往事,许广平记录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么多年了,她一直无法忘怀,可见当时的内疚是有多深。

初恋,早已远去,心中的伤,却隐隐作痛,提醒着她,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爱过她,又离开她。也不知是否他的成全,才有了许广平下一段的爱恋。

03

1923年10月13日,非常平凡的日子,谁也不会特意记住这一天。可许广平记住了,只因那天,鲁迅应邀来此教授《中国小说史略》。这是许广平第一次见到他。

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著,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一向以为这句话有点夸大,看到了这,也就恍然大悟了。

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弯上,衣身上许多补钉,则炫著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钉。人又鹘落,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钉,也遮盖不住了。

“怒发冲冠”、衣着许多补丁,是许广平对鲁迅的第一印象。果然鲁迅其貌不扬,又不会打扮自己。也许有人会问,鲁迅穷到要穿补丁吗?其实不然,据说,从1912年鲁迅到北京任职开始,一直到他去世,24年间,共收入12万多银元吧,合约现在的480万。

所以啊,鲁迅是有钱的,只是他并不是把钱花在穿衣打扮,而是买书。

如果没有听过鲁迅上课的话,估计见到这么一个老头,对,我称他为老头,1923年他已经42岁了,想想就觉得年纪大吧。不过,因为鲁迅学识丰富,讲课有趣,自然也吸引在座所有的同学。

此后的课上,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许广平还挑在第一排,想让鲁迅对她的有印象。然而,她想多了,直到写信后,才发现,鲁迅其实对她毫无印象呢。

对,也就是从此时开始,许广平开始崇拜鲁迅,成为他的粉丝。

04

次年2月,杨荫榆担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她专横独断,维护段祺瑞政府,在学校尽失民心。后来,因有学生受到战乱的影响,返校时间延迟。

她决定整顿校风,还制定了一个校规,美其名曰逾期返校的学生遭到开除,偏偏只开除不听话的三位同学,反而包庇与她关系好的同学。于是,这场浩浩荡荡的女师大风潮开始了。

1925年1月18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会议,拒绝承认杨荫榆为校长,还发布《驱杨宣言》。至此,“驱羊运动”便拉开了序幕。许广平正是学生自治会中的骨干。尽管如此,杨荫榆有章士钊和段祺瑞的撑腰,还是我行我素。

许广平:粉丝逆袭成偶像的红颜知己

为了解除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又因为还有一年快毕业了,觉得前路茫茫,于是,就向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刚开始,许广平是不安的,她不知道鲁迅会不会回信,毕竟一个是大人物,一个只是学生。

出人意料的事,鲁迅回信了,还称呼她为“广平兄”。这个昵称,让许广平想歪了,以为他只有这样称呼她,以为他对自己有感觉。其实,这只是单方面的yy而已,鲁迅那时对她根本就没有任何想法,称呼她“广平兄”,只是因为这是他自己订的规矩,对朋友以及学生的一种称呼,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其他意思。

但许广平呢,觉得这个称呼的含义比其他人要亲近一点,莫名地兴奋,自然心里对鲁迅有了别样的感觉。书信往来日渐频繁,几乎是三天一封,称呼也从“广平兄”变成“小鬼”,“嫩棣棣”、“少爷”、“我的大师”等等,感觉越来越肉麻。而且,许广平也开始撒起了娇,是的,一个28岁的女人,对一个45岁的男人。

05

女师大“驱羊运动”愈演愈烈,以杨荫榆辞职,章士钊接手告终。在这场运动中,许广平收获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鲁迅的出面维护。当然并不是维护她一个人,而是和其他老师一起维护学生的利益。对于领头参与这场运动的许广平而言,已是感激不尽。

而鲁迅出面维护的一个后果便是,他被章士钊罢免教育部佥事一职,只因章士钊是他的上司,他要他不要闹事,鲁迅怎么可能听话。不听话的结果就是,我开了你这个员工,另外招人就是。

此时,许广平是内疚的,在她看来,鲁迅是为了她才这样的。是的,这就是事实,鲁迅的确为她以身犯险。我感觉这是鲁迅做过最man的事情了。其他的事嘛,属于平平淡淡的温暖。

1925年6月25日,端午小聚。聚会的人有鲁瑞、鲁迅、许广平、许羡苏、俞芬、俞芳、俞藻(俞氏三姐妹)、王顺亲。是的,没有朱安,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朱安,想来又是被鲁迅忽略了吧。

聚会肯定是要喝酒的嘛,于是乎,鲁迅也就喝了,似乎有些醉了。不过据他给许广平的信里说,自己当时并没有醉。只是佯装打了俞芬、俞芳,又按了按许广平的头。没想到,许羡苏愤然离席,后来还告诉许广平,这样喝酒会酒精中毒的。

鲁迅解释,其实并不会,他知道自己没有喝醉,而且连鲁瑞,他的母亲都没有管他,她又何必多此一举。

是啊,一位堂堂的大师,竟然会向通信才几个月的人解释,不是因为害怕对方吃醋,还是因为什么呢?大师也开始坠入爱情的情网。然而,据说,他们之间的爱情只维系了三年,后面七年,许广平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很幸福。

06

但这些目前来说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许羡苏是谁?用最简单的话说,是另一个朱安。她是鲁迅的老乡,有次意外住在周家,被鲁老太太喜欢上了,于是就经常过来聊天什么的。

据说,如果没有朱安,她一定是儿媳妇最好的人选。因为她和朱安相比,有两大优势,第一是老太太喜欢,人又机灵,知道该做什么事;第二,文化水平也不低,和鲁迅聊得来。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她有些怕鲁迅,没有许广平那么大胆直爽。

可想而知,他们之间要想有点什么,都不可能。所以我才说,这次端午小聚,给许广平带来了希望,终于小粉丝也可以逆袭了。而且,自那以后,两人之间的信件往来越发频繁,也越来越亲昵,感情也上了一层楼。

刚才说到女师大运动,除了鲁迅被免职之外,还有一件事也发生了。许广平是女师大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既然校方和政府要镇压,肯定得“枪打出头鸟”。

所以,许广平就是“那只鸟”。为了躲避,就住进了鲁迅家里。这之后啊,两人感情一发不可收拾,简直直奔主题,朱安什么的都是浮云。

所以,不少学者认为,鲁迅和许广平定情的时间大约在1925年8月。这个时间点,正好就是两人相约一同南下的时间,一个去厦门,一个去广州,说的好听些,是因为发生“三一八”惨案,时局动荡,为了谋求好前程。其实啊,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就是为了两人能在一起找借口嘛。

就这样,鲁迅把朱安撇在一边,自己去追逐自己的幸福,朱安真是悲哀。

07

那么两人一同南下前,肯定有一人先跨出了那一步,扫除了所有的障碍,这个人是许广平。

许广平向鲁迅表白时,鲁迅没有接受。他顾虑重重,一来觉得自己年纪太大;二来觉得家里已经有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如果接受她的表白,那么她又是什么呢?二房?妾?这都不是他想看到的。

所以他并没有一下子就接受。于是问道:“为什么还要爱呢?”

许广平是这样回答的:“神未必这么想!”

言下之意就是,不管我们之间有什么差距,年龄、身份,她都不在乎,只因那个人是他,仅此而已。

许广平:粉丝逆袭成偶像的红颜知己

既然没有了这一顾虑,鲁迅也就没有什么可顾忌的,说:“你胜利了!”

于是啊,许广平作为一名鲁迅的粉丝,成功逆袭成他的红颜知己了。实在不能往深了说,其实就是个陪伴鲁迅的人而已。

听到鲁迅答应了,许广平开心坏了。就以笔名“平林”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发表了《同行者》,文中虽没有写实,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来,她收获了爱情。

一个意外的机会,使得渠俩不知不觉地亲近起来,这其中,自然早已相互了解,而且彼此间都有一种久被社会里人间世的冷漠、压迫、驱策;使得渠俩不知不觉地由同情的互相怜悯而亲近起来。

看,明里暗里还不是在说,两人感情又进一步,终于两情相悦了。

所以,这也是两人会一同南下的其中一个原因。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两人的感情升华了,说白了,就是想去陌生的地方,没有束缚,没有人看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08

到厦门后的鲁迅,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一点什么,虽然这时依旧和许广平在通信。其实,他自己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已经习惯许广平在身边了。一旦离开,自然会浑身不舒服。

反观许广平呢,其实也是如此。新地方教学工作不适应,又有学生运动的发生,还有对鲁迅的思念。

怎么办呢?

除了通信,只能尽快解决异地恋的问题。是的,他们已经开始了异地恋,在一百多天的时间,总动通了八十多封信。满打满算的话,都快一天一封了呢。所以啊,鲁迅结束在厦门的教学,前往广州,与许广平团聚。不过,广州也不是个风平浪静的地方,两人待了没多久,就转战上海定居。

1927年10月8日,鲁迅和许广平正式在一起。这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9岁。

许广平只是和鲁迅同居,并非是鲁迅夫人,也并非是鲁迅妻子。假如一定要深究的话,她和赵一荻一样,都属于小三。

只是赵一荻比她好一点,至少后来人家转正了。而许广平而言,并没有。如果一定要按一个身份的话,我更倾向于红颜知己。

众所周知,许广平和鲁迅相差17年,他们的爱情曾经那么刻骨铭心,这是我在没有看资料之前的看法。看完后,就并不这样认为。

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爱情,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段老少恋背后的辛酸,又有多少人明白许广平在鲁迅去世后,所做的一切。

许广平要的其实不多,就只是和鲁迅在一起就足够了。名分对于女人而言,还是挺重要的。因为那样做,其实相当于二房,小妾,亦或者今天说的小三。真是个直爽大胆的女人。

而且,“同居”这两个字也是许广平提出来的。在《鲁迅年谱》时候,初稿的语言是这样的:“与许广平女士以爱情相结合,成为伴侣”,是许广平霸气地改成“与许广平同居”。由此可见,她是真的不要名分。

两人同居后,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知道。鲁迅为什么不肯公开同居呢?

说白了,还是因为鲁迅自己有妻子啊,他现在和人同居,人家到底算什么呢?而且,他还是个名人,一下子不就得搞出花边新闻。

因此,他们同居,舆论哗然。可想而知,需要多大勇气,才能承受住,在这一点上,还是很佩服的,勇气可嘉。

真正瞒不下去了的原因在于,许广平怀孕了,而且还是意外怀孕的。那就说明两人是有避孕的,往深一点猜测的话,其实鲁迅根本就不想让许广平怀孕,只是因为意外,无奈之举。

想想还是挺悲凉的,这么为爱奋不顾身,偏偏得不到爱人的怜爱,连个孩子也不想给。不得不说鲁迅也挺自私的。

既然都这样了,鲁迅只好写信告诉鲁瑞,鲁瑞当然开心,但没有人注意到朱安的心情。这个孩子,朱安是有预感的。

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大先生带了一个孩子回来。没多久,竟然成真,也是神奇。朱安只能被迫选择接受,这个现实。

同居后的生活,并没有许广平想得那么美好。鲁迅并不是一个有情调的人。婚前,会带她去杭州度蜜月,虽然只有四天;婚后却不肯再带她去,要忙于写作。原因是没有工作了,只能做写稿子赚钱呢。还有呢,不喜欢在写稿的时候,被人打扰。

有次,许广平看鲁迅工作很久,都不和她说话,于是,双手放在他的肩上,让他休息会儿。鲁迅的脸瞬间黑了,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写作时,不要打扰。

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可以说,婚后两人没有什么甜蜜的日子吧。

不过想想也是,毕竟鲁迅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还有所谓的情调可言。许广平能怎么做呢?只好尽心做好家庭主妇这一工作。本来她打算出去的,鲁迅阻止了她,觉得还是待在家里好一点。无奈之下,只好安心做家庭主妇了。

照顾孩子,照顾鲁迅,照顾家里,学着做饭,学着打毛衣,帮助鲁迅誊稿子,处理鲁迅所有的事情。其实真的看不到一点爱情的成分,好像有种年纪大了,就是找一个伴而已的感觉。

做女人难,做名人背后的女人更难。这就是一种煎熬。而且,鲁迅的脾气还不好,常常发脾气,许广平能做的只有包容。可能有些人会问,图什么啊?没有爱情,乱发脾气,还要人照顾,还要让伴侣做家庭主妇,整个生活重点围绕他转。

是啊,图什么呢?爱情向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934年12月,同居十年,鲁迅赠予许广平写了一首诗: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心中甘苦两心知”,这个心,大概只有许广平知道吧,到底真的有多苦,谁也不知道。从这首诗里,有看到任何爱意吗?感觉只有革命友情,许广平这场爱恋真的值得吗?我知道,她的回答一定是值得的。

因为他是偶像,她是粉丝,哪有粉丝不崇拜偶像的呢。

09

两年后,鲁迅逝世。

从此,她的世界,再也没有鲁迅,只有鲁迅的遗稿,仅此而已。

鲁迅去世后,在朱安的授权,她开始整理鲁迅的遗稿。为什么要朱安授权呢?原因很简单,朱安是鲁迅的妻子,许广平什么也不是啊,就连周海婴也得过继给朱安,才能继承鲁迅所有的遗产。换句话说,这就是没有名分,为她带来的苦恼。

虽然许广平是个直爽大胆的人,但她也有心机。她在两年的时间内,没有赡养朱安,也就是并没有给朱安寄任何生活费。那两年,没有人知道朱安是怎么过来的,之前也提到过,朱安只能就着萝卜干之类的腌制食物过活,根本不见荤腥。

不得已,朱安只能出售鲁迅的藏书。这是朱安不得已而为之。生活都要过不下去了,还要什么死人的藏书做什么?

如果往深了想许广平,真的细思极恐啊。她到底要做什么?是想把朱安饿死,好取代朱安的身份,还是说她本来就介意鲁迅有朱安这个妻子呢?

而且,她称朱安为鲁迅前夫人,换句话讲,她是鲁迅的现夫人吗?

她真的不在乎这个名分吗?深究下去,答案或许早已清晰。难道这是所谓的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吗?不敢想象。

许广平:粉丝逆袭成偶像的红颜知己

不过此外,许广平在整理鲁迅遗物上,还是尽心尽力的。这点功劳,不能抹杀。的确,现在传下来的鲁迅遗稿,都是许广平整理的。可以说,许广平在鲁迅去世后,几乎没有自己的作品,有的只是鲁迅的作品,与她陪伴多年的,还是鲁迅的作品。

鲁迅去世那一年,她才38岁。他告诉许广平:“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可是,她没有听他的话,反而后半生都在为他整理稿件,从未忘记过他。

甚至为此,最后还付出了生命。

10

事情得从内战时期说起。当时,整个上海,被白色恐怖弥漫着,并不是安全的地方。为了保存好鲁迅的遗稿,她和周海婴不断地转移,直到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和平年代到来。

本以为把这些遗稿交给国家政府文武保护局,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万万没想到,全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安全的地方。

1968年初,江青担心鲁迅遗稿中,可能记载着对她不利的话语。于是,不择手段,命人没收许广平手里所有关于鲁迅的遗稿。

那时,70岁的许广平非常着急,连夜写了一封信给中央,期望中央领导人能彻查此事,追回鲁迅的遗稿。

谁知,在送这封信的途中,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又因造反者扰乱医院,最终还是因为耽误抢救的时间,离开人世。

好在,鲁迅的遗稿最后还是被追回来了。是周恩来总理亲手讲遗稿交给周海婴的,可还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广平去世,追回手稿的司令员革职下狱。

所有所有一切的发生,只是为了满足江青的私欲,仅此而已。

那一年,许广平才过七十古稀之年,就匆忙离世。

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有的只是遗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