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里最不受宠的那个人往往最有出息?
电视剧《挺好的》中的苏明玉是家里最小的妹妹,却是最不受母亲待见的一个,大哥出国留学家里卖房支持,二哥结婚父母卖大房换小房也要风风光光,而妹妹明玉明明有机会冲刺清华母亲却不经她同意私自给她申请了一个免费的师范生名额,宁可拿钱给二哥旅游也不给妹妹交补习费用。同是子女如此偏心难怪小妹心中多年怨恨。
在身边的确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大多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受苦的女儿长大大多厉害孝顺,受宠的儿子没出息又不孝!《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一个同学,家里三个孩子,老大是姐姐,她是老二,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母亲最宠弟弟。长大后却是她这个老二最有出息,反过来对父母孝顺最多。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不同的孩子出生时,父母也处于自己人生不停变化的某个阶段。婚姻状态和伴侣关系会发生改变。
《挺好的》剧中苏母生下二儿子后,原本打算与老实自私窝囊的丈夫离婚,但是被自己母亲下跪磕头相逼,让她不能离婚一定要帮忙把弟弟的户口转入城市,而苏父却下定决心要离婚躲在单位宿舍不回来,苏母使计把苏父骗回来,怀上了小女儿明玉才得以婚姻继续。苏母的娘家为了儿子牺牲了女儿的幸福。而自从小女儿出生,苏母一直正眼都不看她一眼,怕是看到她就想到曾经不耻又无奈妥协的换回让她恶心的婚姻。小女儿明玉一出生就背负这样的原罪。父母将罪恶将仇恨倾注于胚胎,她是开放于阴暗家庭的罪恶之花。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苏母这样对待明玉也是来自于重男轻女的外婆,培养出一个无耻啃老的舅舅,外婆为了舅舅的户口牺牲苏母的幸福,苏母心想为什么她可以被牺牲,明玉不可以为哥哥牺牲?
后面的种种也就不奇怪了。考学时每天早餐哥哥不是火腿就是鸡蛋,明玉就是一碗泡饭。明玉还要洗衣洗碗擦桌子扫地去了学校就吃到。中考时苏母连一本复习资料也不舍得买。苏母内心的限制性观念更是扼杀明玉梦想的刽子手:“你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你只是个女孩,你怎么能和两个哥哥比呢”?
明玉就在这样一日一日的压抑和愤恨中长大,她大二便不再跟家里拿钱,自己勤工俭学刻苦学习拿奖学金后来做销售,支持她一步步扛过来的是对母亲强权不公无视自己的恨,对大哥漠然二哥欺凌的恨。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宠爱的明玉一生都在证明,看没有你们,我能活得更好!这就是支撑她一直暗暗使劲的信念:我比你们都强!
少年就失去失去了家庭庇护的明玉只能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生存下来,不敢也不能停歇,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奔跑,置死地而后生,最不得宠的明玉后来竟然比大哥二哥都要优秀,这对苏家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为什么家里最不受宠的那个人往往最有出息?虽然有些人生活在有爱的家庭,心理健全顺风顺水,也会成功,但是他们会认为成功是理所应当的。与从小受尽苦楚而后奋发向上的明玉自是不同。那种生存紧迫感和压力,苦过穷过的日子怕是很长时间都深深地烙在内心深处。后来二哥看到苏明成在博客上的文章下面读者的评论,她才终于意识到这么多年东风变西风,和苏母苏家的对抗中,她竟然不知不觉已经处于强势地位,但她潜意识里依然是受迫害的心态。
研究已经证明大脑的成长是通过大脑的使用来发展的,当大脑的回路也就是神经元反复被激活,大脑就会学会这样的激活模式并反复出现,例如你觉得安全感到被爱,大脑就特别擅长探索、游戏和合作;而如果你经常被惊吓感到不被需要,大脑就特别擅长感知恐惧和抛弃。
明玉的少年时期非常擅长感知愤怒忽视不被爱。谁能知道,她从初中起,就已经时时压抑自己心中的暴戾?谁能知道,她高中时心理的阴暗,她曾经一夜掐断数学教研室所有粉笔?她是被伤了心的人,她的心千疮百孔,她虽然四肢无恙,可她自己知道,她是伤残人士,而且是重度伤残,她身体里的某一部分已经再也不会复原。在她无情狠毒的报复苏明成刻薄苏家人之后,常常看到她对自己的怀疑。后来她渐渐意识到对二哥苏明成的报复对苏家过往的愤恨纠葛侵占了她大部分的时间,这才猛然警觉自己还有自己的人生要过。
对于原生家庭的罪,需要的不是原谅,而是放下。父母有父母不得已,子女有子女的不解,谁为造成的伤痛买单?也许只有时间可以疗愈,也许会有石天东般温暖生性纯良之人来扫去阴霾。如果说这该死的原罪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的话,硬生生地把明玉逼成了一个野生野长独立成熟的成功人士,而这是苏母卖血割肉溺爱下长大的二哥怎么求也求不来的。唯一重要的是,要往前走,别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