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文艺调频故事

老汉和女儿

2019-06-18  本文已影响4人  五味馅
老汉和女儿

老汉家在房台上,和爷爷奶奶家隔一条胡同,都是门朝东。从前“马腿”上去,往东过一户人家,再往前便是老汉家了。

老汉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好像女儿并非亲生,而是老汉夫妇抱养的。自我记事起,他们一家三口便住在房台上。

因为只有一个女儿,不像其他一般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两三个孩子,老汉对女儿是极疼爱的。

谁家小孩没吃过的,他的女儿先尝过了;别家小孩儿的衣服,小的穿大的,更小的穿小的,要么有补丁,要么裤腿缩到膝盖处,他的女儿样样都是好的,虽也是粗布衣衫,却干净整洁又得体。

我上小学时,老汉的女儿已在上初中。

我上二三年级时,她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自己说不想念书了,要和玩得好的女同学一起出去打工。

那时的农村,上完初中便结束学业的很多,女孩儿男孩儿都是如此。

况且,当时家境普遍不富裕,若孩子说一句不想上学了,做父母的有的巴不得家里多个劳力,略负些责任的,问个缘由,以后不落褒贬,也就随孩子去了。

老汉的女儿和当时很多农村的女孩一样,向往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年轻的心一旦飞出去便再也难收回来。

外出打工几年,老汉的女儿出落得越发俊秀,个子也窜了一截,常年在工厂里做工不见太阳,皮肤又白,站在人群里很是出众。

老汉夫妇开始考虑女儿婚嫁之事。二人商量着招个女婿入赘,问女儿意思,女儿想着可以长久和父母住在一起,自然高兴。

放出风去,坐等媒人上门。

本想着媒人会纷至沓来。老汉家人口少,家里比别人家略从容些,又只一个女儿,谁娶了女儿,家里家外一应东西最后就都归了他。

哪知,很多人虽欲攀亲,一听说要入赘,便泄了气。

彼时的思想,若不是走投无路或者家道艰难,哪个当父母的也不愿意儿子去给人家当上门女婿。

若有人入赘女方家,不仅男孩父母遭人耻笑,就是男孩在女孩家也是抬不起头的。

可不,你分文不出,白得了一媳妇,吃的住的都是女孩家的,凭什么腰杆挺直?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哪!

几个月过去,终于有媒人登门了。

所说的小伙子并不是本地的,他的一个远不远近不近的亲戚在我们邻村,想着男孩家兄弟三四个,父亲又去世得早,家里只有几亩薄田,如何给几个孩子娶亲,便将老汉家招女婿的事告诉了男孩的母亲。

不知男孩的母亲如何思想,只知她决定让最小的儿子去入赘。

老汉一家相看了小伙子,他个头中等,不爱说话,看上去是个老实过日子的人,大家都很中意。

很快二人便结婚了。婚事自然在我们村举行,小两口仍住在老汉家。

后来,女婿外出打工,站定脚跟后连妻子也一块儿接了去。

再后来两人有了孩子,老汉夫妇便在家照看孩子。孩子随老汉姓,跟老汉很亲。

偶尔看到老汉带着孙女儿在房台上玩儿。

又过了几年,忽然听闻老汉的女婿撇下妻女,一个人回了老家。

老汉眉头紧锁,街坊民居关心,老汉不得不告诉原委。

女婿近些年在外挣下不少钱,不是当初穷小子模样,别的都好,只是介怀自己上门女婿的身份,觉得没有尊严和脸面。加上老母亲时常说想念他,要求妻女同他一起回自己的老家居住,和两个哥哥一样。女婿便动了心思,要回去照料老母亲。

老汉自然不悦,当初以入赘的方式结婚,且有媒人作证,怎可反悔?

托媒人去说和。

怎奈女婿打定主意不再做那被嘲笑的对象,一定要回老家。且让媒人捎话儿给老汉一家,若不依他,妻女随其回老家,女儿改随他姓,他便永远不回来了。

老汉愁眉不展,这女婿样样好,能挣钱,没有花花事儿,也疼媳妇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回来了,女儿和孙女可怎么办?

若答应他,不就等于白操了半辈子的心,老了老了,孙女又成了外孙女儿,等于绝了后啊。

左右拿不定主意。

有人劝解,什么传后不传后,待百年一到,两眼一闭,两腿一蹬,哪还管得许多!倒是现实的孩子幸福要紧。

老汉无奈叹息一声,默许了女婿要求。

老汉女儿虽不舍父母,也知他们心里难过,但还是带着孩子奔自己丈夫去了。

老汉自此便不大出门,不似以前健谈。

偶尔,在夏日的傍晚,见他手拿蒲扇,坐在门前的石头上,背对着夕阳,在日渐昏暗的天色里静默……

斜阳从背后穿过来,将他的影子映到对面的墙上,一点点拉长,最后消失不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