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慢行】我为什么写作《隔壁的男人》
说起写作《隔壁的男人》,其实酝酿已久,只不过在最近一次见到他的老父亲后,这个念头更加强烈!
首先,写作是表达我的愧怍之情。
每次读到《老王》一课,我就想起了隔壁的男人,虽是邻居,我却没有尽到过帮助,甚至和经商的门市人一样对他有反感。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大的“恶”呀!对人没有怜悯之心,对人没有温暖之心,对人没有帮扶之意,这是人性多么大的“罪”啊!杨绛先生那么同情帮助老王,尚且心存愧怍,我等小人物竟没有丝毫柔软,没有杨绛先生那样的善良和温暖。
其次,写作《隔壁的男人》也是在反思婚姻与家庭,呼吁更多的人珍惜亲情,珍惜家庭。
隔壁的男人,婚姻的不幸源自两个结婚动力的截然不同,男方为了娶妻生子而结婚,女方为了改变家庭和自己处境而结婚。结婚不是恋爱的升华,不是感情的深化,而是家庭使然。生活中那么多经过恋爱,在良好感情基础上结婚的夫妻还劳燕分飞,何况这两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年轻男女!
导致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物质基础贫乏。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定律无人能够打破。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美好生活的基础必定由物质决定,任何脱离物质层面的婚姻和家庭,很难稳定继续,因为,人是物质的组合。所以,维持健康婚姻的前提是人尽其责,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如果没有赖以维持生活的职业收入,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坐吃山空必然铸就不幸结局。
还有重要的一点,人生要有目标和计划,不能盲目生活,当天和尚撞天钟。没有计划安排的人生就像大海中没有帆的船,哪天会撞上暗礁,自己也不知道,等到船翻人亡也不明事理。所以,给我们启发,要多培养孩子们计划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隔壁的男人不可能会学过,因为,小时候就没有母爱保护!身心都受到了摧残。
再次,写作这篇文章,若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善良和温暖,回归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也算是有一点作用了。
最后,告诉自己也告诉众人,莫作刀刃旁的推手。隔壁的男人遭遇的众生相和孔乙己生活的环境何其相似。这个众生相不只再文学作品中,真是的存在于生活中,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不经意间就做了这样的众生。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好多光棍儿,他们的共同处境就是家庭条件差,父母早亡,孤苦无依。每每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聚集在大街上每家大门口,只要他们从人前走过,一条街大多数男劳力都会拿他开涮(那时候没有这个词),有的甚至走上前,用手在他头上像摸孩子们似的瓢一下,由于经常受到这样的“优待”,他总是傻傻的“嘿嘿”一笑了之。接下来,大家就开始拿他说笑,直到看着他被羞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才算罢了。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我总疑惑:这些大人怎么都这么坏,面对一个这么好的人为什么光捉弄他?
这样的一幕天天如此,年年上演,仿佛是吃饭时少不了的调味品、下酒菜。如今,当年村里的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几乎都逝去了,让我回忆起来,人性的善良也充满在这条街。在这些回忆中,母亲和一条街的两个奶奶大娘们,却都是善良和温暖的。
我家隔壁的伯伯是个孤身,年轻时跟着一自家叔叔,吃住都在人家家里,帮忙到地里干活。等他的几个孩子都结婚后,自家叔叔也渐渐老了,他也五十来岁了,干不动重活了,那几个自家弟弟给他盖了一间瓦房,垒了个烧火的灶台,就让他搬出来了。一辈子干地里活,没有做过饭,他啥也不会。做的面疙瘩汤真是疙瘩摞疙瘩,外熟里生。春节包饺子,就像油馍(油炸菜角)那样大。看到这情况,母亲、对门两个奶奶就把自己家的蒸馍、饺子端给他吃,教他做饭,有时候逢年过节,一条街的邻居都会给他送吃的,慢慢的,他也学会了料理自己的生活。在大家的关怀和帮助下,他身体也健康。晚年,听从村里人的劝告,住进了乡里的敬老院,每天多少做点事,有人管吃住,直到前几年得了偏瘫,才逝去。
有了邻居的关怀和帮助,有了政府的照顾,他的晚年不那么凄凉。有人说,人类进入文明新时代的标志就是大量志愿者的出现,他们无私的将友爱、奉献、互助送给需要的人,把温暖和善良传递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了人文社会的发展。
新时代,让我们都做个志愿者,发扬人性善良,用实际行动温暖自己温暖身边人,提升社会的温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