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广告会死?这个玩笑是谁开的?
4A会死,
不知道说这句话的人到底是何居心?
怎么是4A会死,
是广告公司都特么快死了好吗。
这两年,广告公司的生存模式大概就两种,
一种是大公司不要脸,拼命的降价抢生意。
去年,一家做线上互动营销的公司,经过N轮比稿,接下了国内某大型电商APP的全年推广业务,钱倒也不少3000多万,但刨除媒体费用,你猜还剩下多少?
3%……还是毛利
也就是说,90万的利润里,还包含4人服务团队(不算临时抽调人手),房租,固定办公成本等等,一年的费用。
谁以后再说广告是暴利,直接拖出去打脸。
另一种,营业额1000万以下小公司,都在千方百计的想转型
有点实力的,转型做电商,做新媒体的,做网红经济
不要脸的,开始欺负街边的打印店(人家招牌好歹也叫XX广告),干起廉价设计,廉价摄影,廉价苦力……
总之这两年,大部分广告公司的老板,脸都是绿的。全特么饿坏了。
干广告的为啥现在这么惨?
很多人说,什么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革命,什么咨询行业的大举入侵,什么传统广告公司的组织效率太低等等,在我看来,都特么是给自己的无能找遮羞布。
要我说,理由就一条,过去装逼装大发了。
谁都知道做广告的人爱装逼,
每个广告公司都有1个叫Kevin的男Design和1个叫Nacy的女Account,取个洋名行走江湖的规矩,就是从广告公司兴起的。
女人剃个光头,男人留辫子,这些信号就是告诉你,不用看我的作品,你都应该知道我是个牛逼的广告人。
甚至有听说,有家国际知名的4A公司,明文规定,上班期间在公司
不……准……喝……茶,
因为太Low,影响公司形象,
公司只能喝红酒,喝红酒,喝红酒。
每个爱炫耀的人,一定有一颗自卑的内心。
广告人爱装逼,其实掩藏着一个特别残酷的现实,没有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广告公司的核心能力:
教科书式的回答有三个:市场洞察-营销策略-广告创意
三句话讲清这个套路就是:
我告诉你,你这个行业有一个重大的机会(洞察),
要抓住这个机会你就得听我得(策略),
要执行我的策略你需要怎么做(创意)。
但只要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干过一年以上的人,都会清楚,所谓的洞察和策略,都是一个策略老炮(经验丰富,职务不高),带着一帮新兵蛋子在会议室里扯淡扯出来的。
大总监们都在憋着想创意呢,创意想好了,总监再来跟老炮商量,
“Steve啊,我们的这边想到了个绝佳的创意,Layout也做好了,Proposal能不能成功,就看你们的了。”
老炮拿过来一看,卧槽,这特么哪跟哪啊,
“市场要的是年轻活力小鲜肉,你跟我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时候大Boss就会出来调节,
“Steve啊,脑子灵活一点嘛,我看也没什么different嘛,你们再加个班,brainstorming一下,这个客户拿不下来,今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哦……”
“老板,你这是在威胁嘛?”
“是的”
“我特么……服了,你们说啥就是啥吧”
在广告公司,只有Account(客户部)和Creative(创意部)掐架的份,哪有策略部什么事儿,策略甚至连名片上写个英文缩写抬头的资格都没有。
但策略也没什么不服气的,道理也很简单,客户不为你的方案买单,客户只会为创意买单,否则那就是咨询公司,而不是广告公司了。
那你说创意能力是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嘛?
也不能说错,但吊诡的是,你搜索一堆广告公司的网站,要么说自己背景牛逼,要么说洞察精准,要么说媒体资源雄厚……就特么没人说,我们公司就是创意牛逼。
因为没人相信,广告公司居然真的是卖创意的。
是不是很不能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中国并不需要好创意。
你也别先不服气,先听我把话说完。
一个国家,需不需要好创意,不能看那些一线大牌在这做什么广告,得看广告能帮多少本土品牌打出来。
就像如果王思聪站在非诚勿扰的舞台,被女嘉宾疯狂表白,不是节目组本事大,那是人家本来就是老公好吗。
当然,中国有很多企业都靠广告打出来了,蒙派的药,晋江的鞋,广东的化妆品,都有不少广告营销的成功案例,但人家打出来,不是靠创意牛逼,是靠装逼。
过去30年,一个本土品牌的崛起模式大概是这样的:
企业手上拿着一个产品的概念,先找广告公司做策划,
策划什么,产品怎么卖吗?,
年轻人,你想多了,这时候还离着十万八千里呢,
你得先想想“这个产品为什么这么好卖?”
对,这时候策划人员得想像,这个还没出生的产品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情景,然后你写的方案得像一个成功人士一样告诉别人,想知道我牛逼的秘密吗?跟我来……
客户拿着你意淫的想法,让营销总监带着一帮业务员去疯狂找经销商,说辞广告公司都帮你印好了,直接把招商手册拽经销商脸上就行,
“怎么样,想法牛逼吧,我们公司可是大公司,今年这个项目要投不少钱,不干你就是傻逼。”
总会有一些人,屁颠屁颠的交钱,加盟,进货,企业就能收到钱了。
后面的剧情,就会出现各种发展模式:
有些企业穿起裤子就翻脸不认人,之前承诺的广告投入,市场支持全不算数了,经销商已经交钱上船(床),也没办法,
幸运点的碰到产品还不错的,还能靠自己的努力赚点钱。
碰到产品也是王八蛋的,那就只能欲哭无泪了。当然这还不是最混蛋的,好歹货再烂,也不是一份钱不值。
前几年,一个朋友公司就遇到一个企业,要求帮一款科技节能灯产品做策划。
当时,对方在上海最高的环球金融中心租了整个顶层开招商会,甚至还忽悠到不少政商届大佬帮忙站台,开会的规模,赶得上春晚,场面把所有经销商都给惊了,没人见过这么大场面的。
谁都深信不疑,这真是个好项目,一定是个赚钱的机遇,所有人都跟疯了似的往里交钱加盟,进货。
结果,老板拿着一个多亿的货款……跑……路……了……
所有人都傻眼了,卧槽,还能这么玩的。后来我这个朋友总结说,操,这特么是大忽悠遇到大骗子了啊。
当然,也有些靠谱的企业,真的把赚到的钱拿去打广告,做市场,把产品打出来。
脑白金,王老吉,这些本土品牌就是。
但别看这些产品得成功案例,都归结为战略得正确,创意得牛逼,但都是在扯淡。
马爸爸说,所谓的战略,都是事后总结的好运气。
那些本土品牌成功的秘密,并不在广告有多创意,而在于,舍得把赚到的钱拿去砸广告。
广告人接客户之所以上来就问,你们公司预算多少,因为大家都清楚,广告要想做的好,预算第一,策略第二,创意嘛,有就行。
前几年,很多人都骂中国人做创意垃圾,不说欧美日韩,就连泰国也比不上。
这点我真的要解释一下,不是广告人不努力,是中国市场特点就决定了,这里是广告的沃土,创意的荒漠。
逻辑也很简单
中国市场太大,品牌要想被记住,最重要得不是广告出彩,而是要向电线杆子上得牛皮癣一样哪都能看到,
数量远比质量重要得多。
这样,企业在单个广告的资源分配上就得极致精简。
比如电视广告,要想讲一个完整的创意,少说也需要30秒到一分钟,但为了投的面广,大部分广告都是15秒,甚至5秒,
这个时间只够念个品牌广告语的,哪还有什么创意啊。
国内曾经有位大佬宣称,找他做创意,低于3000万的媒体投放费用免谈,看似大佬彰显身价,其实他心里清楚,中国这么大,没个3000万的费用,创意根本没人看得见。当然,反过来所,你真的有钱去砸,广告做成什么样都会被看见。
所以,过去30年,中国广告的逻辑就三句话:
产品要想卖的好,广告投入不能少
企业要想打广告,装逼圈钱是王道
广告公司不装逼,企业找你才傻逼
对于企业而言,没有几个经销商看中创意好不好,判断创意的好坏,只要能让经销商肯掏钱就行,至于效果嘛,只要有钱,都好说。
所以,中国品牌,做不出好创意,是市场共谋的结果。
其实互联网的冲击,是打破了传统的利益链条。
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恶化了中国创意的环境,反而是呼唤优质创意的巨大需求,比如环时,天与空,W+K……真正以创意见长的广告公司,现在是越活越好。
广告公司的倒下,不是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而广告公司倒下之后,还会发生什么呢?
且听老王下期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