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01】罕见的品格
原 文
《论语公冶长篇》
5.10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今译】: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刚的人。”有人回应说:“申枨就是呀!”孔子说:“枨啊!也有欲,哪里能算是刚呢?”论语学记 第101篇
【学记】:申枨是孔子的弟子,在历史和典故中记录不多,恐怕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不然在孔子说他没有见过刚的人,就有人马上想到了申枨。只不过,在夫子看来并非如此。在儒门中,“刚”的品质特点几乎很难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明白。毕竟连夫子都说没有见过刚正的人,说明这种人的品格是极高贵,极罕见的。既然如此,那么究竟什么样子才算是“刚”?什么才是“欲”呢?
“刚”者,正大光明,不被物质所左右,不畏惧艰难而退缩,犹如寒冬里的梅花,依然暗自飘香。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如如不动的一颗坚定铁心。
孔子以后,华夏历史如司马迁、文天祥,可谓高贵人格之楷模,刚者之典范。如夫子能知道还有还有后来人,或许会点头微笑以默认。
“欲”者,唯利所图而为情所困,专门利己毫不利人,以享乐为人生最大的乐趣。犹如那墙头的细草,随风飘荡,看似左右逢源,其实内心空洞而无光,只能随风飘荡在无尽的欲海里,饮鸩止渴。等物质享尽后,空留下一声叹息,已知无回天之力。
古人认为多欲是因为无志,有志的人不会一味的迷恋于物质而放弃精神的自我完善。然而在物质与精神角逐的世界里,一般人很难如圣人一般立下一个坚定的志向,所以夫子才说他没有见过刚正的人。
即使无心成圣成贤,但至少不能被欲望所捆绑而失去自我。即使不能成刚成仁,但至少要活出自己的风采,不枉父母师长的一场教诲之恩。
【感悟】:一个人如果能立定一个志向,坚定的走下去,不但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也是一种刚性的表现吧!
【注释】:刚者人之气,志能令其生。欲者人之习,节而后能寡。刚者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正大光明,存乎天地之正气,立于万物而不移,乃真丈夫气质也。欲者以利而安,懦弱无志,灰暗无光,循私情而忘乎义,纵乎欲而堕于贱。
青松锁石山 不畏飓风残
梅开腊月天 暗香透严寒
昔日文天祥 刚正赴国殇
丹心印孔孟 楷模万年芳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刚者,刚断刚烈,人之徳,以刚为难能而可贵,故孔子叹其未见。
申枨亦孔子弟子。
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的果烈。
刚徳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无所屈脑。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乃及利害毁誉之变,皆不足以摄其气,动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义,皆赖有刚徳以达成之。若其人而多欲,则世情系恋,心存求乞,刚打之气馁矣。但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尚柔道。
《论语讲要》:刚与欲不相容,刚必不欲,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可以当之。欲则反是,洪承畴可以例。
李中孚《四书反身录》:“正大光明,坚强不屈谓刚,乃天德也。全此徳者,常申乎万物之上。凡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一切毁誉利害,举无以动其心。欲则种种世情系恋,不能隔绝,生来刚大之气,尽为所挠,心术既不光明,遇事鲜所执持。无论气质懦弱者多屈于物。即素贞血气之强者,亦不能不动于利害之私也。故从来刚者必无欲,欲者必不刚,不可一毫假借。”
《论语恒解》:若君子之刚则绝乎天理,未尝激昂目炫,然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正气常伸于天地之间,是以为乾元行健之体也。
《论语正义》:古无“欲”,有“欲”。欲根于性而发于情,故乐纪言:“性之欲”,说文言:“情,人之会气有欲者”也。圣凡智愚,同此性情,即同此欲,其有异者,圣智皆能节欲,能节欲故寡欲也。若不知节欲,则必纵欲,而为性情之贱,故孟子曰:“养心莫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论语集注》:谢氏曰:“刚与欲正相反。能胜物之谓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为物掩之谓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无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见也。枨之欲不可知,其为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似以为刚,然不知此其所以为欲尔。”
《论语义疏》:孔安国曰:“欲,多情欲也。”
《论语点睛》:只说枨是欲,不是刚,不可以以刚与欲对辨,以对欲说刚,非真刚故。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