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缅甸内战的由来
缅甸,东南亚国家,面积67万平方公里,首都内比都(以前一直是仰光),人口5500万,是个多民族国家,法律公认有135个民族,专家的说法是超过150个。其中,缅族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65%。
无论从面积还是人口,缅甸都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而且地处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和矿石资源储量巨大,可谓是东南亚里面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国家。同时,在地理位置上,缅甸北靠中国、西临印度,南边又是印度洋,拥有长达2800公里的海岸线……种种的条件,足以支撑缅甸这个国家迅速发展,甚至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然而,现实却是,缅甸常年内战,国内政治复杂,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被世界银行定为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一同来了解下。
在东南亚国家中,缅甸内部政治环境是最为复杂的:它是东南亚最早采用现代民主政体的国家,并涌现出昂山素季这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民主斗士”;但同时,他却又是区域内最封闭保守的国家,以极端威权体制闻名于世,甚至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由军人独裁统治。而缅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内战,亦延绵50年之久,至今仍未平息,金三角曾经的毒品制造更是臭名昭著,沦为全球公害。
尽管数十年来,相关各方都不曾中断过了解纷争的努力,但由于政治诉求差距太大,且难以调和,以致完全和解遥遥无期,即便一时平息,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刻又争斗再起。
而政治上的死循环,也拖累了缅甸的经济。直到今天,这个具有一定规模,地缘实力比较不错的国家,依然是东南亚乃至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缅甸的政治乱局缘何而起,又经历了怎么样的演变过程,将来又会走向何方。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缅甸内战自缅甸联邦建立以来,确切的说是自《彬龙协议》遭到破坏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60多年来,少数民族武装为争取自己的民族权力而不懈的抗争,至今没有终止的迹象。经历了自2011年6月到现在的克缅战争,同样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对于缅甸的持续内战,许多仁人志士都在为缅甸的国内和平而奔走,但至今没有看到和平的曙光。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缅甸内战能持续这么久而不能终止?
我们缅甸的历史上了解一下缅甸内战的由来。
自古以来,伊洛瓦底江流域就是缅甸的本部核心区,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后来的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而在边缘的山林高原地区的人群,则分别形成了掸族、克伦族、克钦族等少数民族。
毫无疑问,占据最富庶地带的的缅族,其人口最多、文明程度最高,经济实力也是最强。但这并不意味着缅族就能压倒少数民族。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农耕民族将综合实力转化为战力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各少数民族,虽然实力不如缅族,但依仗高地对平原的地缘优势,仍能大致维持自身的格局地位,并由之形成地缘政治上的平衡。
但英国人的到来结束了这种状态。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征服能力要远胜于农耕文明。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人征服地处内陆的青藏高原或许还力有不逮,但占领缅甸却是轻而易举。
不过,缅甸虽落入英国之手,但英国是一个典型的由资本权力主导的国家。资本逐利的本质,决定了其对利润的追逐,远大于对土地的拥有。加上英国本土与缅甸相隔万里,核心殖民地又是印度,故英国对缅甸内部的治理,其着眼点仅仅是收刮利润。在缅甸各族臣服的情况下,英国并无兴趣花大力气对其进行结构性改造。所以,直到二战结束,缅甸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其内部各边缘势力,亦大致保持古代相对独立的状态。
随着二战结束,英国势力大衰,缅甸各族摆脱英国压迫,实现国家民族独立的时机终于成熟。
只是,大英帝国虽已日薄西山,但依然坠而不倒,并努力维持自己的殖民统治。面对这种情况,缅甸只有消除民族间分歧,将国家内部的力量尽可能集中到一起,才能有实力与英国叫板。
只是,千年的积怨又岂是一夜可以化解?虽然英国这个共同敌人的存在,大家有了联合的可能,但要真正团结一致,还需面对相当大的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是,这场独立运动,究竟由哪个民族来主导?
缅族作为缅甸主体民族,似乎是天然的主导者。但缅族在缅甸内部的优势也不是压倒性的,其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七成,主要聚居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低地(缅甸本部),其面积更只占缅甸全境的一半不到。而少数民族与缅族的历史过节,更使他们有理由担心,一旦缅族主导了这场运动,那它会不会借此机会壮大自身,打压异己?果真如此,即便赶走英国人,自己又会被缅族压制,到头来岂不是足篮打水一场空?
这是缅甸少数民族的心结,也是缅甸争取独立过程中必须解开的心结。
但昂山将军在时,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虽然昂山是缅族人,但多年争取民族独立的经历,使其在缅甸国内积累了崇高的威望,这种威望甚至超越了民族界限,得到全缅各族的一致认可;而他建立联邦制国家,允许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的政治主张,也足以打消少数民族心中的疑虑。
也正是意识到昂山在缅甸独立运动中的特殊作用,所以英国将其暗杀。昂山一死,能获得各方势力认同的唯一领袖不复存在,缅甸各民族联合抗英的局面也就濒临瓦解。

苏瑞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领袖宝座的。他的上台,完全称得上是一次经典的政治选择:
作为掸邦土司,苏瑞泰成为领袖后,绝不可能支持任何缅族打压少数民族的图谋,这就打消了少数民族的疑虑。而对缅族而言,一个掸族领袖虽然在情感上有些难以接受,但从理智角度而言,这是联合少数民族的唯一选择。作为主体民族,缅族也不必担心苏瑞泰会借此机会打压自己——少数民族加在一起没有那个能力。所以,他的上台,足以起到团结各族,一致对外的效果。
事实也正是如此。苏瑞泰上台后,缅甸各族重新聚合在了一起。而昂山的惨死,更激发了缅甸人民对英国的仇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缅统治实难继续维持,最终权衡利弊之下选择了体面退出。缅甸获得独立,苏瑞泰也成为首位缅甸总统。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瑞泰就统治了这个国家。因为独立后的缅甸采用的是联邦议会制政体,内阁总理才是事实上政务首脑。而担任总理的,则是缅族人吴努。苏瑞泰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这种其实是必然的结果。毕竟苏瑞泰的少数民族出身,决定了他天生就是一个弱势领袖,缅族对他的认同,是基于抗英这个大前提下的。一旦英国人被驱逐,缅族人自然不能让一个掸族人掌握缅甸统治权。尽然苏瑞泰完成了自己的总统任期,后来又担任联邦议会民族院院长,但其在政坛的实际作用一直十分有限。
而随着共同敌人英国的退出,缅甸国内各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重新激化。
由于缅甸的政治势力基于不同民族产生,而各民族民族势力又是以不同的地缘板块为划分,所以本质上缅甸的矛盾就是低地板块与高地板块之间的地缘结构矛盾。
按道理说,地缘结构矛盾并不一定导致冲突的发生。毕竟缅甸的这种矛盾自古就一直存在,但大多数时候,缅族统治的本部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割据的边缘高地还是在保持地缘平衡的基础上和睦相处的。何况就缅甸当时的国情而言,各族共同联合抗英的情分尚在;而且,作为一个传统农耕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才是符合各族利益的选择;同时,缅甸在政治上采用的又是联邦议会制政体,有这个民主缓冲阀在,矛盾在相当程度可以化解。从各方面看,缅甸都不一定需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内部争端。
但是,缅甸的民族矛盾却在短时间内彻底激化,不过十余年间便爆发内战,战乱不仅使国家长期分裂,甚至导致民选政府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人执政。这不管从缅甸自身的历史角度,还是以同时期独立的东南亚国家为参照来看,都是颇不寻常的。
因此,很多人都说,内战的根源是缅族人自视为主体民族歧视少数民族,在缅甸搞大缅族主义,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力和文化,迫使少数民族奋起抗争。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人们的认可。事实上,缅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法也证明了这一点。别的不说,就拿对待华人的态度上就能充分说明问题,比如强行推广缅语,不允许华语学校开办,甚至不能承认华人的华族身份,人为的在缅甸制造出一个“果敢族”,从对待华人的政策上就不难看出,缅人的短视和迂腐,这还是在缅甸邻国有一个强大的中华强国的情势下,做出的不合时宜的举措。当然,缅甸华人的反弹相对来说,不是很强烈,毕竟身后还有自己的母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而其他少数民族则不同,一旦对他们实施同样的政策,他们就将失去一切,无处可去,只有民族消亡,这就是他们强烈反弹的原因。
即便如此,我认为,这还不是缅甸内战的主要原因。
缅甸内战的根本原因是--在一个类似西方式联邦制的国家内,却施行着封建的东方中央集权式的政策。
为了缅甸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昂山不惜与日本军国主义合作,希望能通过日本人驱逐英国殖民当局,来获得缅甸的独立,昂山与日军的合作,曾给我国入缅抗日远征军造成重大损失。但结果很可悲。除了又迎来一个新的统治者,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于是,昂山又回过头来,与他的老冤家英国人合作,把日本人赶走了。二战结束后,在世界各国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大趋势下,缅甸获得了机会,昂山得到了英国人-若其他少数民族各邦愿意与缅甸本部一起独立的前提下,英国允许缅甸独立的承诺。于是《彬龙协议》诞生了。但不久,昂山被暗杀,《彬龙协议》被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只有一个解释,就是缅人根本就没有做好建立联邦制国家的准备,他们的独立、民主和自由只是局限在缅甸本部的范围,缅族的精英分子们考虑的更多的只是缅族自己,若不是英国人有这样的独立的前提要求,缅族的昂山根本就不会去跟其他少数民族签订一个《彬龙协议》来。换句话说,就是,以昂山为首的缅族独立精英们,在缅甸独立的问题上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去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去争取缅甸的独立和自由。对于一个给缅甸少数民族以很多跟缅族平等权利的《彬龙协议》的不同解读,导致他们内部发生了分裂,于是,昂山就只有去死的结局了。
这种对联邦制国家的认识水平,至今也没有看到缅人有什么深刻的理解,而他们更熟悉的,是东方式的中央集权式的领导模式,确切的说是一种封建的东方式的中央集权,是一种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民主、博爱的中央集权,他们或许更熟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而这样的认识水平,与现实国家的西方式联邦制的实体,就产生了巨大的认识与实践的反差。在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封建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就无可避免的会处处碰壁,导致国家经济停滞,国内民族矛盾尖锐。看看缅甸在世界落后国家里的排名,看看缅甸国内民族武装冲突不断,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缅甸问题的根本解决,关键还是要看占缅甸人口65%的缅族及其精英分子们,如何以适应时代潮流的思想体系,去重新认识联邦制国家,制定符合国家现实国情的方针政策,成为让缅甸国内各民族心悦诚服的领导民族,而不是靠征服、欺骗、独裁和冷酷来强行统治这个国家。如若此,则是缅甸各族人民之大幸,缅甸也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否则,缅甸就将永远会在经济停滞落后和国内民族矛盾无法调和的漩涡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