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拆书不是读书。拆书是“渎书”!
(一)
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说层次怎样,反正有一群人,靠着拆书,火了,赚了。他们也带动了一批读者,跟随他们一起拆书。要是带动不了这批读者,他们又怎样赚钱?
不知道这个时代究竟缺失了什么,以致于许多人都成了空心菜,有了一颗需要被填满的心。我想,那些用读书和写作去填满自己空荡荡的心灵的人,总会较借助繁殖器官者高尚许多。
但是,既然是读书,既然要依靠读书来填满自己的心,这就终归还是读书的问题。书,就是一位故人,应当被尊重,不该被亵渎。否则,你又怎向他求得救赎?
有的人喊着口号,说要一辈子读书。说实话,有的书,一般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而二班的人,用一辈子也恰恰足够去读懂一本书。
比如《老子》,这半辈子过去了,贫道也就读到第三章,但贫道读《老子》的第一句话的心得写成的论文,就可以拿到世界哲学大会去和专业学者们交流。但要说查资料,《老子》不知道翻了几千遍了。
所以,在老夫眼里,几十分钟拆完一本书的人,会让老夫惊为天人。何为天人?天人不在此世间。在此世间者方才叫做人。所以,拆书者,老夫不以为人。
家父所受的教育,是传统的教育。须得训诂考据的功底,才说自己读书的见解。贫道幼承庭训,这熏陶想丢都丢不了。所以,在我看来,读书的第一步,就是认字。
不是说拆书的人不识字,毕竟一本扫盲字典也不费钱财。那么,我说的识字是何所指?在此,以佛学“苦谛”为例,阐释如下:
苦谛是四圣谛之一。“四圣谛”是佛学在原始佛教时期的核心内容之一。四圣谛是“苦、集、灭、道”。
苦,巴利语dukkha,写作 दुक्ख。
梵语是duḥkha,写作 दुःख。
佛陀住世时,提倡弟子以方言传教,此为说权法,属方便说法。而其时,统治阶级、婆罗门教顶层是以梵语为交流语言,故佛陀禁用梵语说法。
巴利文和梵文不好理解,但这终是印欧语系的,而国人英语基础还好,英语来源于印欧语系,所以,我们也要提一下“苦”的英文含义。
苦的英文翻译莫衷一是:uneasy, uncomfortable, unpleasant, difficult, causing pain or sadness".
你如果拿中文的“苦”望文生义,那也是这些个解释。
在巴利文里,词缀du产生“不好的”,词根kha产生“空的”意思。《佛性论》谓佛性即是空性,性空即是佛性。是故空义可以追溯及苦谛,由是佛学思想脉络可得一贯。为何断灭论为大乘所批评?由此可见一斑。因为断灭多执着于恶趣空,而这恶趣空,恰是这苦。
这个词语所包含的一个梵语意义是:车轴与车轮的中空处得不到契合的对接而给车辆行驶造成的麻烦。
所以,放在婆罗门教的语境中,假如这世间的事物由它物决定和主宰,就必然有决定和主宰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所谓的空,在这个因缘际会的间隙刹那里,就是苦。既然是苦,人又何必承认并迷信于主宰和自我?
以上,就是了解一种思想入门的途径。
再啰嗦几句题外话。当年吕澂先生他们就精于梵藏汉佛典的校堪。前段时间出的《六十如理颂》,恰是梵藏汉佛典研究的经典。若我佛门师兄们感兴趣,可以一看。
(二)
接下来,我们再举一例。
我们就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的《神圣的牲人》开篇的论述,来讨论读书的基本功。
内容引述如图:
大致背景介绍一下:
在古罗马时期,有一种人,因某种罪,被排除在社会文明制度的保护之外,任何一个罗马公民,都可以杀死他而不必负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这种可以任人宰割的人,却不能被用于活人祭祀,因为他们属于特定的神灵。
由此,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而其中一例就是:既然这个人可以被任意的人杀死,那为何他的死法会有所限制?引申下去,就是,一种被排斥在文化之外的人,为何会被规范在文化之内,而这样的文化究竟为何,这样的人究竟为何?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阿甘本的切入点,是古希腊语中的“人”的两个含义。在当时的文献中,有两个表述人的词汇:zoe和bios。前者是自然的人,后者是社会的人。随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自然的人逐渐在日常言语体系中被遗忘,而这一结果,离不开柏拉图一系哲学家的推动。
被排斥在社会法律保护之外的人,就是自然状态的人。这就是阿甘本的切入点。
当你读完这些,你还会觉得拆书可靠吗?
拆书的人,有几个认认真真考证或书中每个字背后的意义、背景、嬗变?
我把《阿含经》拆成一句“诸漏皆苦”,你看得懂吗?更何况,我也没资格这样去拆啊!
所以,拆书,就是在亵渎书,亵渎人类有史以来的思想精髓。真正的读书人,没几个有能耐拆书!
我写《从灵魂到是者》,已经先说明了相关的思想背景。这一章,是要说明研究方法的基础。这个基础,在简书的语境里,必须先说明拆书不是读书。至于该怎样读书,我之后会举例逐字逐句做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