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手机读书写作干货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

知道

2021-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圣阳明文化书院

知道有念,知道无念。这个能知道的主体就是“本觉”,能明了这种实相真的很奇妙的。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心中奔如流水的思虑,别人都不知道,唯有自己“知道”。而且,它似乎无所不知,连“不知道”,它也“知道”。比如说:我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但我们不知道旁边坐的那个人在想什么,我们不是也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吗?

本觉跟我们平常的思想活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是头脑的思考、分辨、判断、研究,它只是“知道”。即使你对一个想法产生新的联想或判断的时候,马上就被“知道”。

你在想什么的时候,自己马上“知道”。你根本无法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它不因为任何方式、方法或作为、努力就自然地“知道”了,“就是这样”,就知道了,这就叫“本觉”——本来如此的觉察能力。

有趣的是,当我问你,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在“知道”的?你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没有理由或原因,就是这样“知道”了。

有的人悟性很好,当被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他立刻向内去了解或叫反观,但是找不到任何原因或理由,但就在此时,他马上进入一种状态:心中空无一念,同时清清醒醒。如果能体会到这个状态,很好,今后打坐就安住在这个状态中,这样的练习,智慧增加得很快。

这个本觉,它又不是一个具体或抽象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的头脑去认识它。正好相反,所有的头脑中的想法却都被它“知道”。“本觉”的这种不可以用头脑认识的特性,给它一个勉强的描绘,就是“空”。

虽然它是“空”,但它又确实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地“知道”,这个“知道”的功能,给它一个描绘是“明”或“觉”。所以,有的修行传统又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空明之心”。

“空”——是指它不可以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被头脑所认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什么都没有”,只是说它不能被从前的认知方法(思考、理解、想像、描绘)所认知罢了。正所谓道不可道,不可思,不可议。

“明”——是指它虽然无法被头脑的习惯方式所认知,但确实有一个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知道”的功能。这就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电”。“电”,你无法用眼睛或耳朵去看见它或听见它,但它又可以通过电视或音箱来表现出它的功能。

这种“本觉”的禅修,其实,根本谈不上是禅修。因为,它无需你作任何的努力或刻意,它不需要任何知识与技巧的运用,它也不需要你的头脑聪明才智的思辨与研究。它只是本能地对心中生起的一切想法、情绪、念头、思虑“知道”就好了。

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无修”的禅修方法。这里所说的“无修”,意味着不需要努力、刻意,要放松、坦然、宽广、平静、自然。

如果说它还是一种禅修的话,那就是,在坐禅时,你不要拒绝或追逐任何当下的想法、情绪、念头、思虑,而只是保持清明的 “知道”。它的修持重点不在于你在想什么,而在于“知道”。

很有趣的一样现象就是,一天禅修下来,可能有几百万个念头都从你心中升起又逝去,像流水一样。但是,“知道”,一直都在,它没有随任何一个念头跑掉。

就好像你在看一部电影,当然不是让你很投入的电影,你只是“看着”银幕上镜头的流动,而心并没有随之而升起这样或那样的思考、联想、判断、喜欢、厌恶……

当然,这还不是最好的比喻。更好的比喻是,你的“本觉”就像一张无穷大的银幕,所有的想法、看法、情绪、思虑就像是在银幕上不断闪过的镜头。或许正在上映的是喜剧,也许是悲剧,但银幕都不会因之而欢笑或痛苦,银幕一直就像它本来一样,如如不动。同样的,无论内心升起什么样的看法、想法、情绪、念头,“本觉”的银幕都不会受它们的影响,它只是如实的“知道”,如实地呈现罢了。

不要试图去掉任何念头,也不要随任何念头跑掉,也不要去分辨或评判任何念头(也不要去回忆念头),只是清晰地“知道”。

不要掉到身体的感觉里,也不要被头脑中的念头或无念的境界所牵引,而是不理它们,只是安住于“知道”本身,“知道”就好,不多缠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