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记: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
最近,央视爸爸出了好几档制作精良的节目,譬如新一季中华诗词大会、信·中国、经典咏流传。
其中,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最让我惊喜不断,感动连连。
01
遥想我读中学那会,饶是记忆力不错,背起长篇诗词来倒也不觉得难,但主要还是为了高考,从未静下心来细细体会,祖国三千年的诗韵究竟为何长久流传,又包含多少魅力。却是工作之后,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才发现竟能更深入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并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一代对祖国五千年文化中全然不了解,更有甚者,一味崇洋媚外。古圣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思想瑰宝,我们却不懂挖掘这些宝藏,不了解,何来传承?不传承,我们如何树立民族自信,傲然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古代诗歌大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尤其是宋词,每一个词牌都对应一个曲调,那时候人们吟唱宋词就跟我们哼着流行歌曲差不多吧?只是这些曲调未能流传下来,真是实实在在的遗憾。
所以,当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用以歌和诗的方式来传唱经典时,我为古诗词能用新的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尽管有些作品的改编在契合度或形式上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诗歌在音乐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的优美,更加的平易近人。
02
诗歌的吟唱,或如泣如诉,或荡气回肠,或温柔婉转,或豪迈奔放。
我似乎在这诗词的音符中,看到那盛唐的开放气象,看到弥漫战场的黄沙中屹立不倒的尖枪,看到云雾腾绕间的琼楼玉宇,看到西子湖畔的秀美风光。
这回,我似乎才真正读懂了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心壮志,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豁达,更明白了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苦闷与愤懑。
做人,亦可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勇敢和积极向上,努力绽放自己的光彩;“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风亮节,傲然尘世间。而年轻人,更应时刻谨记“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的劝诫,珍惜时光,奋力前行。
03
最让我感动的是陈彼得先生,先生说,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一直在等着我们,在呼唤着我们,穿越了几千年的呼唤,它说,孩子,回来吧,我在这等着你们,永远等着你们。
先生像那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一样,吟唱着,诵读着,字字浸透血泪,饱含深情。是的,我读懂了,那是对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呼吁,是游子对祖国最深切的思念与爱,是对两岸统一的殷切期盼啊!
先生掩面而泣,我亦泪目。
陈先生啊,您的情怀,是这样的令人感动,令人敬佩。请你继续吟唱吧,把您的100多首作品,都唱给我们听,让我们一起,把祖国文化的精魂传承。
最后,我想附上陈彼得先生诵读的那首诗。从先生那里,才真的明白,对祖国爱的深沉的真实情感,应该是这样的。也突然读懂了,那些遥远历史中,那些爱国者们对国家的满腔赤诚,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震慑人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年)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近日看经典咏流传,深为触动,是以抒怀,聊表心绪,言辞浅薄,不胜惶恐。
以此勉励自己铭记先生之志,努力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018.04.04凌晨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