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给我安全感
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构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生活中的固定调味料,有人想要利用它让自己变得更好,有人被自己的习惯拖累得越来越糟。习惯本来就是人性中的双刃剑之一,一切的源点都在于“人”本身。
我每天上班的路线有我自己的习惯,这个习惯是我经过几次探索之后形成的我的固定路线,在这条路线中,我需要付出的力气最小,获得的安全感最高,这是我的心理舒适区。每天坐上地铁我就习惯倚靠在一侧的地铁门上,当这扇门开启的时候我就需要换站,这样我就不怕自己坐过站,这就是这扇门带给我的安全感。
习惯是人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第一段路我可以看到门外的风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知道地铁是在地下的,如果地铁到达地上,门外绿树红花飞驰,代表你已经来到城市的边缘。初来乍到的姑娘可以在城市的边缘找到一个舒适的住处,也是适应大都市生活的第一步,谁让我的生活水平也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地铁门外的风景很久都不曾改变,每天看到的商场都一成不变,像极了这个城市的处事风格,“我自巍然不动,任你来去匆匆”。
这座城市的气质会影响城市人的气质,当地铁终于驶入地下,门上看到的是车厢内人们冷漠的脸。我也习惯在地铁上保持冷漠,和平时面对同事、朋友喜爱微笑的面孔不同,在地铁上我想让我自己的脸休息一下。地铁上的冷漠是一种“中国式风格”,大家都这么做,即使这么做不合适,受到责难的也不会是自己。说到这种“中国式风格”,勒庞 的《乌合之众》写透了我们内心的懦弱。地铁是最能展示一座城市底层人们生活现状的一个场所,我透过那道门看见一群被手机奴役的“僵尸”般表情的人,宁可在虚拟的世界里谈情说爱,也不愿给自己身边的人一个笑脸。没资格说别人,我也是手机党的一员,有时候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内容有多么吸引我,而是因为不玩手机,我就成了周围唯一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手机只是我避免尴尬的一个借口而已。习惯被手机奴役的人,不一定喜欢手机,他只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可以为所欲为,这是虚拟带给人的舒适感而已。
换站的过程中,我习惯走一条固定的路线,这条路是我摸索了几次找到的最省力的路,上下都是电梯。上班的过程沿着我习惯性的路线,不需要思考费心,大上海混乱复杂的地铁都与我无关,我只管走自己熟悉的路线。这已经成为我做事的一种风格,每次遇见一种不太熟悉的工作,我会用别人两倍的力气尝试几种方法,从中选择一种最简单的途径,既get到新技能又为以后类似的工作找到办法,提高效率,在工作和生活中这种办法屡试不爽。慢慢的时间积累过后,这种选择最简单路线的办法竟然成为我工作中的利器,对于一些事务性或机械性的工作,我总能在最快的时间完成,略生出一种自豪的感觉,也为自己保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学习一些新东西。我习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解决一些小问题,寻找最优路线,以后在熟悉的路线中快步滑走。
在事务性或机械性的工作中寻找最简单的工作路径,时间只花在第一次。
按照习惯的路线上班,我就有精力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窃取”别人的“习惯”——读书。世上有很多事情你不必经历就可以找到最舒服的路径,因为21世纪的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出书立传向我们传授经验,这种不需要自己花费力气探索就可以知道的技能方法,是我的最佳习惯。世界之大总有我们脚步触及不到的远方,学问之深总有深思不解的难题。幸运的是有无数名家的成果供我们借鉴,不幸的是可借鉴的太多,不知如何抉择。
我习惯于我的习惯,因为那是我的最佳舒服区,也因为这些习惯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