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教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终此一生,我还是无法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无声告白》

2017-09-22  本文已影响1759人  几木几木漂浮
终此一生,我还是无法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无声告白》

这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多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本书写的是亲子关系,导致这种亲子关系的是社会关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本书的写作手法很独特,用了几种叙事方法,顺叙,倒叙,插叙,在此书中运用得游刃有余,灵活自如,不会觉得特别突兀,反而很娴熟流畅自如。

本书讲述一个名叫莉迪亚的女孩之死牵出的种种家庭问题。作者通过从女孩子失踪,在湖边寻找到尸体,葬礼,到结案原因是自杀,描写这一过程中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反应,内心活动的变化。抽丝剥茧,丝丝入扣,最后真相大白,如清晨的阳光布满房间般温暖人心。

爸爸詹姆斯•李是个美籍华裔,他的父母是个偷渡客,从小就生活在外界的侧目和歧视里,仿佛置身于动物园被人观赏的动物一般,他生性自卑,孤僻。为了摆脱这样的命运,他发奋图强,考上了哈佛,成为了终身教授,结婚生子过上了自我感觉美满优越的生活。然而他还是孤独寂寞,在他生活的小城市里,他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显然是个异类,他几乎没有朋友,这就是他为何隐晦地传达给他的二女儿——莉迪亚希望她学习多结交朋友的原因。妻子离家出走,他几近崩溃,在这个原本脆弱的家庭关系里面出现了裂痕,促使他投入同样是华裔的助教怀抱,那里有他需要的安慰……

妈妈玛丽琳是个纯正的白种美国人,从小腻味了普通,不安分于母亲为她设计的道路——家庭主妇。她一心想学医,在那个医生永远是男性的性别歧视的年代,她的想法总是这样标新立异。她一生竭尽全力摆脱平凡,最后跟自己的老师詹姆斯•李相恋,结婚,母亲在婚礼上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应该跟更像你自己的人结婚。”母亲失望乃至绝望直至去世。二女儿莉迪亚长大懂事之后她便想着要离家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圆满自己的人生,可是终其一生她都没有完成,因为她的三女儿汉娜到来了,她不得不放弃梦想回到家中,换来的代价就是她不愿意做饭。玛丽琳将学医的梦想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因为莉迪亚告诉她,她扔掉了烹饪书,对玛丽琳来说,这句话的分量之重如同她扔掉了女人天生要以家庭为核心的观念,母亲的期望以及束缚。丈夫的外遇,让她清楚假如没有遇到他,这一切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她做了个多么错误的决定,正如她母亲说的,她该嫁给一个更像她的人。

哥哥内斯在这个家庭中是被关注过少的孩子,比起他收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来说,莉迪亚得到的关注更多些,父母看到内斯的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露出许多年来不曾见到的笑容,他明明知道自己多成功,也掩盖不了莉迪亚的光环,她是宇宙中心,父母永远围着她转,正因为仅有的嫉妒心所致,内斯把不会游泳的莉迪亚推向湖去,只要没有莉迪亚,父母肯定就只爱自己了吧,没过几秒钟他就跳入湖里救起了他的妹妹。善意所致也是不忍,每次看到她在父母面前唯命是从拼了命学习眼圈泛红的样子,他流露出同情和心疼,他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这也是他极力想逃离家庭的原因。

妹妹汉娜几乎是被父母忽略的三女儿。汉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这个宇宙中的位置,她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孩:她喜欢躲在角落和柜子里,还有沙发后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视野和脑海,从而确保家中的领土划分不会出现丝毫的变动。多年来对爱的渴求让她变得敏锐,她就像一条饥饿的狗,不停地翕动鼻孔,捕捉着哪怕是最微弱的食物香气。莉迪亚的死她是能读懂的,也正是因为她的性格让她在整个事件中唯一看得最清楚的人。

莉迪亚是家中第二个孩子,自从母亲离家出走那一年,父亲的暴躁,让这个家庭变得岌岌可危,缺乏母亲的家里已经变味。莉迪亚觉得原来幸福这么脆弱的东西,她抚摸着妈妈常读的烹饪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坑坑洼洼的泪痕,玛丽琳的母亲(也就是莉迪亚的外婆)这希望母亲能像个女人般好好照顾家庭,可是母亲的梦想很大,她很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她想只要母亲能回来,能留下不走,她什么都愿意,哪怕为她实现她未能完成的心愿。所以,她一直活在恐惧中,害怕母亲再次离去,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合母亲的心意,直到内斯上哈佛大学不得不离开这个家的时候,她的恐惧感达到了最高处,内斯是唯一理解这个家的奇怪脆弱的人,是那个一直托着她,不至于让她一直往下沉的人。

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企图设想太阳围着月亮转、自然界没有空气这种东西一样荒唐。最后一个圣诞节,妈妈把莉迪亚考试不及格的试卷钉在厨房正对着她坐的位置,她感到窒息般的压力,收到的圣诞节礼物一如既往的是书,那些她看不懂的书,只有妈妈才需要的书,这不像是礼物,更像某种笨拙的暗示。她只知道妈妈一直想让她成为一个医生。

哥哥的第一封哈佛录取通知书被莉迪亚藏在了床底,出于嫉妒心出于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理,她不愿意哥哥内斯离开,直到录取通知书寄到隔壁家,内斯才知道是莉迪亚藏匿了他的信。他们一度生嫌隙,但是这也改变不了最初那种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的关系。莉迪亚是依赖兄长内斯的,除了他,莉迪亚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朋友——有次她为了讨好爸爸故意当着他的面去翻电话本挨个电话去找同学示意友好,但都被一一拒绝。那种无奈尴尬让人觉得心疼又痛苦。事实上在同一所高中里,除了哥哥没有任何人跟她一样有着黑头发黄皮肤,奇怪的他们有着一双蓝色的眼睛,这无疑告诉大家我们是出自混血家庭。

这样的环境和压力下,莉迪亚结识了一个考试同样不及格的男生杰克,他是全校出名的风流成性的从小缺失父母爱的小混混。莉迪亚喜欢跟他在一起,偷得片刻放松。她学会了抽烟,学会了翘课,甚至想在肉体上得到满足……但是杰克没有伤害她,因为他是同性恋。本书有一段描述被汉娜捕捉到了,也只有汉娜才能看懂。内斯一直不喜欢莉迪亚跟杰克在一起,他们对峙的时候,内斯一颗汗珠滴在杰克手背上,他迅速舔干净,像享受最美味的盛宴如蜜一般甜蜜让他觉得内心很满足。在那个同性恋不被允许的年代,无声的告白也是杰克对内斯的,是此书的配角线索。

随着莉迪亚发现爸爸的外遇,哥哥内斯很快去哈佛读书,终于可以逃离家庭,杰克的那句激怒他的话“我能知道我自己做什么,我能做我自己,你呢?”她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内心,选择重生,以前恐惧游泳,而今她却想在湖中试图踩水,往上游,终究浮不上来,一直下沉,沉入湖底……

莉迪亚的死轰动了小城,因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女孩,整个小城弥漫着一句言论,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所以她选择用自杀告诉父母没有说出口的话。那是无声的告白……

莉迪亚这瘦弱的身躯能承受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扔过来的稻草呢?虽然本书讲述的是美国发生的事,实际上却是中国式的教育问题,书中的亲子矛盾是撕裂给所有人看的一大道口子,因此在理解上毫无难度。

社会对家庭的影响,环境对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导致孩子的性格成长。孩子的所有成绩不过是对父母的献媚,他们希望被关注被肯定,但是又不希望被束缚被管制被桎梏。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所幸,读者没有把遗憾留下来,而是亡羊补牢般把这个原本破碎不堪的家庭重新调整起来,父亲詹姆斯离开了情人回归家庭,父母开始坦诚相对,他们开始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学会跟孩子沟通交流。杰克和内斯打了一架言和,在这样努力下,他们从来没有觉得日子如此美好,他们有说不完的话,笑声原来也可以充满整个屋子。这也给本书画上了圆满的句符。

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