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必追求数量,会选好书就行
上周日是世界读书日。之前从未注意过有这样的节日存在,其实对于读书人来说,每天都是读书日,倒也不需要以某一天来特别庆祝。
读书的数量也是如此,不需要特别在意。自媒体上常常出现的《我是如何一年读完300本书的》这类文章,会让很多不明觉厉的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数量是读书需要追求的目标。其实只要细想一下,就能明白这个目标是多么不靠谱。
图片来自于网络原因很简单:书和书之间,差异巨大。
一是厚薄。
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一部读下来,大约需要几个月;《万历十五年》就薄许多,一个周末的午后差不多就能读完。
《三国志》买来,几十万字,还不知多久才能读完;而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就薄得太多,飞一趟短途的航班就读完了。
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里,《分成两半的子爵》比《树上的男爵》的篇幅要短不少,差不多只要后者一半的时间就能读完。
二是难易。
读致用类的工具书比文学书要简单得多,读一般的文学书又要比哲学、古文类轻松不少。
比如《Google是如何运营的》,读起来几乎不用动脑,很快就能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要更薄些,读起来却会慢许多。
比如《纯粹理性批判》,买来搁在书架上很多年了,每次翻开一页就放下。如果硬要读完,不知得花几年的时间。
同一类的书,难易之间差别也很大。
推理类,读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要比读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快上不少。
科幻类,《三体》比《基地》系列要容易些。
文学类,国内的比国外的易读,写实类比意识流易读。最极端的诸如《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之类,大部分的读者还是不碰为妙。
即使是同一个作者的书,也会有差别。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起来就比《爱情和其他魔鬼》要累。
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比《沉默的大多数》要难。
钱穆的《国史大纲》,读起来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多花太多的时间。
三是读的方式。
我以精读的方式读《史记》,每卷读完都要写读后感。一共130卷,去年大半年才读完了本纪的12卷,速度极慢。
读《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时,不查典故,不记笔记,不写文章,只顾读得顺畅,读起来就快得太多。
读时是否思考,思考得多深入,也是个差别。
比如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一百页不到,只是翻完的话,大约一炷香的时间。但如果要去思考其中的隐喻和内涵,那就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比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当成故事读,和当成斟酌词句的经典来读,大不相同。
比如加缪的《局外人》,当成通俗小说,或是当成哲学小说读,也相去甚远。
比如卡夫卡的《城堡》,泛泛读完,感觉琐碎而絮叨,只有慢慢地往深里想,才能意识到,以泛读的方式竟然什么都读不出来。
啰嗦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读书数量的多少,没什么参考价值。以后遇到一年读三百本的人,别急着羡慕,多问一句:您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呐?
如何选书?这是许多想开始阅读的朋友们共同的问题。
图片来自于网络看榜单,看推荐,是个不错的起步办法。
亚马逊、当当的书籍频道,有各种各样的榜单,按销量、按评价排序都可以。微信公众号上也有各种书单,比如“书单来了”这个号,书单多得令人崩溃。
但这类方法,起步可以,一直用,就会有问题。
很多畅销书都不是什么好书。
比如常常出现在各大书单里的,《追风筝的人》算是不错,但《岛上书店》就差一些,《摆渡人》、《岛》之类的更差,属于靠着营销的噱头让不明所以的读者上套的类型。
常听人提到这句话:“读书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书没有好差之分。”——前半句是对的,每个人的确喜好不同。但书并不因此就分不出好差。
这就好比小时候第一次吃到肯德基,大快朵颐。要说喜欢吃肯德基,自然是没错的。但要说肯德基是上等美食,就不对劲了。
读书也是类似。有人爱读刘同、大冰、张嘉佳的鸡汤故事书,作为个人喜好尚可,但要到处推荐,硬说这些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就过分了。
评价书的好差,得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最靠谱的,莫过于作家。
比如“阿丁的私人书单”、“张佳玮私人喜欢的,一想起就愿意重读的短篇小说们”,微信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
对于作家的推荐,有一篇叫“文学爱好者的终极生物链”,对扫盲著名作家的等级(不一定精确但大致靠谱)有帮助,有兴趣的不妨搜来一读。
这个方法的问题,是有的作家实在太优秀,看不上同行。
比如纳博科夫常常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弗洛伊德表示不屑,如果听了他的话而屏蔽后两位的作品,那就太遗憾了。
所以,别人的推荐适合用作开拓视野,让自己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但不能照单全收,还是得靠自己读完之后来判断。
回到如何选书的问题上来。有一个不错的方法:“顺藤摸瓜”。这方法被张公子推荐过多次。但我在看到公子的推荐前早已这么做了,也就算不得剽窃吧。
简单的“摸瓜”法,是按作家来找书。读完《追风筝的人》喜欢侯赛尼的,接着去看《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响》。这法子很多读者都会,不赘述。
进一步的方法,是找同类型作家的书。
比如读《解忧杂货店》觉得好的,往往会沉浸在“东野圭吾最棒”的世界里。东野的书固然不错,我读到时也是爱不释手。但之后读了其它推理作家的书,才惊觉天外有天。比如岛田庄司、绫辻行人、松本清张、京极夏彦、伊坂幸太郎,当然还少不了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是不弱于东野的存在。
比如读《基地》后对阿西莫夫惊为天人的,不妨也去读读三巨头的另两位: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
比如爱读叔本华的哲学鸡汤的,别急着把叔本华捧上神坛,不妨从《西方哲学史》开始,了解一下康德、黑格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加缪和萨特。
比如读《月亮和六便士》之后爱上毛姆的,会以为这就是顶级作家的标杆了,就去找毛姆全集来读。其实不用急。在前文提到的“文学爱好者的终极生物链”里,毛姆甚至都没有被提及。阅读初期,不如多读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有所了解后再做取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
更好的方法,是从书里找书。
读王小波的《万寿寺》,看到他推荐莫迪阿诺和纳博科夫,就去找《暗店街》和《洛丽塔》来读吧。
村上春树的迷妹们,自然会从他的书里找到雷蒙德·钱德勒、菲茨杰拉德和卡佛。
读高华教授的书时,看到有提到齐邦媛、余英时和唐德刚,去找了他们的书来看,感觉很对胃口。
再比如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是为了讲述生活》,里面有乔伊斯、斯坦贝克、托马斯·曼、福克纳、博尔赫斯、海明威、弗吉尼亚·伍尔夫……找这些作家的书来读,绝不会错。
按这些方法选书,不仅能选到对自己胃口、且质量上乘的好书,还永远不用担心“接下来该看什么书”的问题。
书单太长,书柜太满,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文 | 乐之读 | 简书签约作者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