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盏堂和你一起走进建盏——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的区别

2019-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建盏大师兄

       池盏堂在专业上对建盏有一个充分认知,油滴可分为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建盏斑纹各种各样、千差万別,宋代人给予建盏的名称是对于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盏而言,建窑中斑纹呈点状的釉色在宋代谓「鹧鸪斑建盏」。「油滴」一词源于日本,因「鹧鸪斑建盏」流传到日本后被称为「油滴天目」,故现在人也用油滴来称呼。而华北油滴则是宋金时代山西、河南、河北、山西等北方窑口所烧「雨点釉」,在日本后也被称为「油滴天目」。其实大家都清楚两种油滴是不同窑口的不同瓷器,可是因油滴一词多用的现象,引起一些新盏友的误解,以为二者是相同的产品。那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之间有什么区别?

一、烧制条件不同

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300℃之上,而且必须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240℃左右,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下都可以烧成。

二、形成机理不同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釉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在重力与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在釉表面层,随着过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这些富铁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象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斑纹。

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就是当温度烧到1200℃以上时,釉料中Fe2O3开始分解放出氧气。由于此时釉已经熔融,粘度很大,釉层中的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随着Fe2O3的分解,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在表面张力作用下逐渐合并成大气泡。由于釉层中气泡具有富集铁氧化物的能力,使得釉料中铁氧化物逐渐迁移并聚集在气泡的周围,当釉层中的气泡破裂,形成一个类似火山口的凹坑。随着烧成继续,这些凹坑逐渐被拉平,而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华北油滴的斑点。

三、外观特征不同

两类油滴都存在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斑点,从斑点的大小、形状、疏密或色彩上生搬硬套去区别,则很容易误入歧途,但不管两类油滴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形成机理会从斑点内沟纹反映出来。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外观特征是由它们的形成机理决定的,其区别在于:

(1)华北油滴是均匀分布的,因为它是由气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所以斑点布满整个釉面。而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所以分布不均匀,它不仅体现在同一件作品上,尤其在不同件作品上差别就更大,所以建窑油滴釉面花纹各种各样。

(2)华北油滴斑点的大小与釉层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气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一个「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后就是一个斑点,而斑点的形状也取决于凹坑被拉平的形状。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在包裹团大小,所以同一件建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与疏密都可能差别很大。而斑点的形状一般呈卵形状,是因为包裹团受釉层向下流动影响。若拉力过大,则斑点成条状。

(3)建窑油滴在高温烧成,釉流动大,在盏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而华北油滴在较低温度烧成,聚釉现象不明显。

(4)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是因为包裹团是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华北油滴斑点内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周围。斑点内有无沟纹是区别两类油滴的根本标志。【池盏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