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乡村家长能实现教育参与吗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暖阳西子

摘要: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两个世界;家长与老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关键人。而在乡村,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是外出务工人员,孩子自然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自然也成了一句空话。正因为如此,农村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问题孩子却越来越多了。乡村的教育也变得异常艰难!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孩子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世界缺一不可。可是乡村家长能实现教育参与吗?笔者通过探索与实践,从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小事、家访、建立班群,亲子共写“幸福成长录”等几个方面入手,有效唤醒了家长参与孩子成长的意识,让乡村家长实现教育参与成为了可能。尤其填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憾。

关键词:乡村;家长;教育参与;家校合作

2012年,我被调入乌龙镇中心校任教。这所学校也是我的母校。对她,我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她的教学质量在我们县的农村中学中基本上是排名前三的,家长们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反响也不错。就是这样一所质量和口碑都不错的学校,我却很少能看到老师们扬在脸上的幸福,原因何在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80%的家长都是在外务工人员,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因其思想观念及受教育水平所致,他们对孙子孙女总是百依百顺,甚至溺爱!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则成了甩手大掌柜,对孩子的关心无非是在考试分数出来时关心一下考多少分,排多少名。孩子的家庭教育则成了空白。越来越多的孩子因长期缺乏家庭教育与引导,缺乏父母的关爱,也因此变得消极、麻木、没有追求。这无疑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一、现状与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几乎成了老师单方面的责任下,怎样才能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当我在办公室里提出必须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时,好多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说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怎么参与?况且家长们普遍认为教育就是老师的事。“重要的是不要做一个平常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使自己适应直接的现实),也不要做一个平常意义上的非现实主义者(使自己逃避现实的约束),重要的是做一个复杂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认识到现实的不确定性,知道在现实中存在着看不见的可能性”。[1]不去做,怎么知道不可能?李家成教授说:“就乡村班主任而言,多一些辩证思维,多一些开放思维,多一些主体思维,应该是有意义的。慎言不可能,就是另一种思维的表达。”[2]我认为无论家长什么态度,我们都应该争取一下。

二、探索与实践

1、爱心做教育,诚心换理解

带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我和我班的孩子开启了我们全新的初中生活。

在开学初,孩子们刚刚离开家庭生活,开始走上学校的集体生活。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适应。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吃不好、睡不好,担心他们想家,担心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床铺等等。而孩子们则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转为事事都要靠自己的独立生活。为了消除家长和孩子的担心,我则成了老师兼妈妈,从教室到食堂,从食堂到寝室,从学习到生活,事事关心,耐心指导,用爱心做教育,用诚心换理解。家长们渐渐地由不放心到纷纷在微信群里说:“孩子交给刘老师,我们放心了!”

2、家访亲登门,真情暖人心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家访已经成了过去式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方式早就由家访变成了电话、qq、微信。而我认为这些方式虽然便捷,却少了温度,所以我打算利用休息日,亲自去学生家看看。

2017年9月9日,趁教师节放假,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家访。家长和孩子们对我的到来感到意外又惊喜。他们都说从来还没有哪个老师到家里来家访过。走进学生家中,家长跟我说的最多的是管不好孩子的无奈。比如孩子一天到晚玩手机、看电视。作业都是星期天晚上着急忙慌的熬夜加班,有些孩子甚至还撒谎说作业在学校已完成或是老师没布置。教师节这天,吃过早饭,我又再次去家访。没想到走到半路,却下起了大雨。当我在雨中出现在家长和孩子面前的时候,他们被感动了,满是感谢的话。2017年“十一”假期时,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家访,天公不作美,当时也下着雨,而我的到来,家长们能感受到的是我的一颗“一切为了孩子”的诚挚的心。之后,我又把家访拍的照片分享到班级微信群里,在我的努力下,渐渐温暖了家长们的心。

3、班群是桥梁,发挥正能量

在乡下,留守儿童居多,家校的联系就有了诸多不便,但网络的发达却填补了这份遗憾。

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建立了班级微信群,通过网络,把孩子、学校和家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家长给孩子报名时,及时把微信号分享给家长,并邀请其入群。

在班级微信群里,我主动分享一些与教育孩子有关的文章或是自己的育儿心得,也主动帮助提出问题的家长解决问题,班级群内满满的正能量,也成了我和家长们讨论交流教育孩子的主阵地。

在班级遇到困难时,我也会主动向家长们求救。比如,在孩子们刚住校不会洗衣服、整理床铺时,我们开展了家校同上生活课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教育;在班级布置与设计活动中,家长在群中积极发表意见,并且有懂设计的家长来到教室实地考察,给出设计方案;在班级图书角创建中,对缺少书柜的问题,家长们群策群力,帮助解决等等。在班级建设中,班级微信群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更多的家长实现了教育参与。

4、活动是纽带,共谱家校爱

开学初,我们班便开启了读书活动,并在李家成教授的积极努力下,让我的班级在10月底得到了上海安慈公益基金会的图书和相关活动物质的捐赠!之后,便有了班级系统阅读项目的研究与活动。也正是这些活动,紧紧地牵动着家长的心。

从班级设计与布置到图书柜的成型,从一盆盆绿植装点教室到一本本图书登记入册、摆上书架,在家的部分家长几乎全程参与,家长们对班级的用心付出,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并且,班级的亲子阅读活动也开始逐渐由个别家庭影响到更多家庭,家长的教育参与也开始由点向面发展。

5、幸福成长录,亲子温情诉

在以阅读为载体的项目研究中,家长在与我的交流中幸福而又满足地说着孩子的种种变化,于是我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我于2017年10月28日在班级微信群中发了一则信息:昨天下午来学校帮忙的家长们在谈到在我们各项阅读活动的开展下孩子们的变化时,总是滔滔不绝!满脸洋溢着幸福!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让家长们记录下孩子的变化过程呢?如果记录下孩子三年的成长变化,等孩子毕业,再把这份记录当做礼物送给孩子,这应该是一份私人订制的个人“史记”吧!家长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最好的陪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是幸福的!欢迎家长们参与这项活动!不要求多有文釆,也不限制字数,咱都是农村人,实实在在记录就行。王信宇妈妈和陈滢妈妈已参加写孩子成长过程了。家长自信了,主动克服困难和恐惧,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们看到父母为自己改变,他们更有动力,赵天岳爸昨天来过学校,赵天岳晚上放学时就提出要主动学习了。家长们可以下载博客或简书软件书写,也可在电脑或手机上写,还可以用纸笔,写在日记本上。像小时也日记一样,不需要天天写,你觉着要写的就写下来。三五句也行,十句八句也可以,一段也可,一篇也行。这个想法是受昨天下午来校家长的启发,他们说了好多孩子的变化,我转述给孩子们听,他们也好开心。我想若是写出来,孩子们会更幸福的。我们错过了记录自己的童年,可我们可以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有意义的童年!你们记录孩子变化,我让孩子记录家长们的变化,拿出我们的勇气,愿意参加写孩子成长过程的家长请接龙报名。信息一发出,就有七个家长报名,当天晚上,就有家长开始写文章了。我和家长们经过讨论,把这些文章起了个共同的名字“幸福成长录”。

有了“幸福成长录”,在异乡打工的父母也可以通过网络写“幸福成长录”发送到班级群,再由我定期在班级展示。这样,就可以让亲情穿越时空,弥补了在异乡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照顾不周的愧疚,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到父母的不易。亲子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和温暖,让远在异乡的父母也实现了教育参与。

三、反思与重建

乡村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家长对教育的真正参与,笔者通过探索与实践,打破了乡村家长没有教育参与的僵局。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乡村家长也逐渐实现了教育参与。但由于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自信心,还没有完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这些家长的觉醒与自信也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唤醒家长完全实现教育参与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7-68.

[2] 乡村班主任的工作与发展,可以有怎样的思维?李家成,乡村班主任工作发展与研究微信公众号,2016,7,3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