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激励
我本来一直觉得自己明白激励机制在改变认知和行为方面有多么的重要,在看了《穷查理宝典》后,才明白其实不是我想的这么简单,我低估了那种威力。
谈到激励机制,首先想到的是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在企业中,现行的激励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物质报酬。指固定的工资(或年薪)、奖金、各种福利等。一些上市的企业包括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种报酬。第二种是是职位的升迁。利用行政职位的变动,激励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第三种是精神激励。授予各种荣誉,奖励工作先进者。
企业希望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这可能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也就是“激励机制的偏见”。有的人受过教育而变得道德高尚,然而在激励机制的驱动下,他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以便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且他还会为自己的糟糕行为找借口。所以现在职场上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互相撕逼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职员存在这种为了获取回报而给糟糕的行为寻找正当理由的强烈倾向,所以企业要采用合理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比如制定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对败露的不轨行为进行严厉的公开惩处,使用防止钻营的规章制度。而在员工的立场来看,这会促使企业对他们进行压迫:血汗工厂、危险的工作场所等。双方由于激励机制的偏见而相互对峙。
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无所不在,这造成了一些普遍而巨大的后果。例如,与有底薪的销售员相比,单纯靠提成过日子的销售员更难保证不做不道德的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说,无底薪的销售员的工作绩效会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在制定销售员的薪酬制度时往往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的另外一个常见后果是,人们倾向于钻各种制度的空子。他们往往在损人利己方面表现的极有创意!社会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道德风气败坏,出现不公平的成本转移和财富转移!
现在驱动人们行动的主要奖励是金钱。人类为了钱而工作,而且会为了钱而更加卖命的工作,因为钱除了可以换到食物以外,还能换到很多美好的东西,拥有或花掉金钱通常也会让人显得有身份。人们不光为了钱,也会为了性,友谊,伴侣,更高的地位和其他非金钱因素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认知。
那么我们怎么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呢?可以用“祖母的规矩”来管理自己的日常行为,借此改善自己的奖励系统。具体来说,祖母的规矩就是要求孩子在吃甜点之前先把他们的胡萝卜吃掉。就是要求我们每天强迫自己先玩成不喜欢然而必要的任务,再奖励自己去处理的任务。我曾经想过,要辞掉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这件事,现在我觉得没有必要。正因为工作的单调枯燥,我才认为写作是我喜欢做的事,如果每天都在写作,可能不久我就会感到厌烦了。而且稳定的工作可以给我的写作提供安定的环境,我只需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写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