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学生,当个称职的教师——摘自《与讲台同在》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悟出了一个真谛: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的收获。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事业”“未来工程”,也可以这么认为:今天我们为孩子安排学习和生活;明天我们的晚年生活将由这些孩子安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我们付出一分的情,将来得到的却是无限的爱。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爱的落脚点在哪里?我认为除了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外,更多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欢愉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变“要他们学”为“他们自己要学”。
我上每一堂语文课,课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材、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不放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不放弃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
从实际出发,求得满意的结果。不弄虚作假,不摆花架子,求真、求实、讲究实效。
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到一所农村小学上课。课前,我把《惊弓之鸟》中的最后一节工工整整地抄在了黑板上。课上,一个小男孩指出我的板书有问题:“老师,您写的‘它’错了,下面的一撇出头了。”我一看,果真这样,就表扬了这个孩子“真细心”,然后把所有的“它”都改了过来。孩子被表扬后,更来劲地给我的板书“挑刺”,前后一共挑了四次,我呢,继续谦虚接受意见。后来,在进行朗读、说话训练时,几个学生表现都一般,还是这男孩子出了一回彩,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贾老师能“蹲下身来”,能“忍常人之难忍”,将“挑刺风波”演绎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最后赢得的不仅是这孩子对自己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懂得了什么是平等,知道了如何不唯师,怎样与老师一起创造和谐快乐的课堂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辅导者,主次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课堂的空间与学习的时间,理应由学生多占多得,不可以本末倒置,这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是一种技能。掌握技能需要通过无数次的操练,就像学习溜冰、骑马一样,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掌握,必须通过无数次的练习,由失败走向成功。如若不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是绝对行不通的。
这就是贾老师坚持认为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的“一本两主”精神,即“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