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向善,就是因为人性是恶的
荀子首先假设如果放任人的本性,那么社会就将陷入混乱,历史上的圣人于是创立礼义制度,约束人们的言行,使他们的言行不随着自己的本性走,于是社会就安定了。因此荀子说人性是恶的。
接着,荀子提出了先天和后天的概念,所谓先天就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人的本性,所谓后天就是人为的,荀子称之为“伪”,善属于“伪”的范畴。如果善是人的天性,那它就不会脱离人的本性,人就不会作恶,既然人们作恶了,那么善只能是后天的,不可能是先天的。人之所以表现为善良,乃礼义使然。
礼义源于圣人的创造。但善的礼义并不天生存在于圣人的本性中。圣人和常人一样,天性都是恶的,他们能够创立善的礼义,乃是因为圣人能够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简单总结一下,放任本性则乱,以礼义约束本性则治,所以人性本恶。这是荀子从“恶”的角度正面论证人性本恶的观点。接着,荀子又论证了善属于后天的范畴,人们从善是因为礼义教化的结果,礼义也不是先天的,是圣人后天创造的。这是荀子从“善”的角度反面论证人性中没有善,进一步巩固了本性只能是恶的结论。
这样的论证已经非常周密了,但荀子并不满足,他继续从“从善”的角度,更深入地论证人性本恶的道理。
06 因为本性恶,所以人们才要向善
喜欢利己并希望在现实中得到,这是人天生的本性和情感。假设弟兄间分财产,如果放任人的本性,喜欢利己并希望自己多分得一些,那么兄弟之间就会互相争夺;如果已经被礼义、规范和道德的感化,那么他们对一般人也懂得谦让。所以,放任人的本性,兄弟之间都会相互争夺,如果接受了礼义的教化,则普通人之间都会相互谦让。
人之所以想为善,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薄希望变厚,丑希望变美,狭希望变宽,贫希望变富,贱希望变贵,如果本身没有具备,就一定会向外寻求。所以,富人不再羡慕钱财,贵人不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已经拥有了,一定不必再向外寻求。从这一点看,人之所以想要为善,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人的本性中并不具备礼义,因此需要努力学习来拥有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礼义,所以要通过后天的认知来了解它。因此,仅凭本性,人就不会有礼义,也不会懂得礼义。没有礼义,社会就会混乱;不懂得礼义,人们的行为就会背离正道。换言之,悖乱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由此看来,人性本恶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07 礼义的产生,正是因为人性本恶
古今天下所谓的善,是指正直讲道德、平和守秩序。所谓的恶,是指偏僻邪恶、悖逆作乱。这是善与恶的区别。
如果真的以为人的本性就是正直讲道德、平和守秩序的,那么又要圣王干什么?礼义又有什么用?即使有圣王和礼义,那对正直讲道德、平和守秩序的人又有什么帮助呢?当今的社会看来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恶的。
古时候的圣人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认为人偏僻邪恶而不正直、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因而建立君主的权势来统治他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他们,制定规范颁布政令来建立秩序,尊重刑罚来禁止为非作歹,使天下都形成安定的局面,符合善的标准。这就是圣王的治理与礼义的教化。
我们不妨试一试,让君主没有权势,不实行礼义教化,不用规范和政令建立秩序,没有刑罚来禁止为非作歹,我们从旁观察天下臣民如何相处。那么我们一定会发现,强者侵害、掠夺弱者,人多的欺负人少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很快天下人就因为相互悖逆作乱而一起灭亡了。从这一点看,人性本恶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总之,人们之所以从善,是因为本性中没有善,而从善的手段路径----礼义的产生,正是因为人性是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