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目的
最近发生一件事情,我作为参与者、亲历者以及执行者,感受很多,反思很多,对自己是个很大的教训和启发。
我们正在参加一项高级别的重大任务,为了迎接高级领导的视察检阅,指挥部临时增加一个以我们为中心的突击任务,时间特别紧张,但按照以往惯例,完成任务没有问题,大家都在紧锣密鼓、摩拳擦掌准备。
然而,开完任务部署会,我们收到本部上级的一个通知,对类似的突击任务有一些限制性要求,我们带队领导立马感到,参加这项任务可能会比较麻烦,协调友邻解决未果后,便决定建议,如若条件不满足,就取消或推迟该项活动。
当时,我感到这种建议有点不太现实,明天任务就要开始了,而今天的所有准备都是围绕我们来开展的,而且我们只是临时加强配属的小单位,就像一个科室到一个省部级单位去参加活动,却因为什么原因临期撂挑子了。
何况,这种高级别的活动决心,不可能因为我们一个要素,说取消就取消,说推迟就推迟的。后来,果然如我所料,即使我们不参加,别人也一样做好了准备,定下决心要组织。
领导四处打电话请示报告,说明现实情况问题,意思就是一个,如果条件不具备,我们就不参加了。条件实际也可以满足,但需要上级协调解决,下达一些与他们要求相冲突的命令。
反复请示、来回折腾,半夜三更了,行动决心还没有定下来,三级指挥部围绕我们一个小单位团团转,把领导和机关都气得够呛。友邻单位凌晨两三点还在来回奔波,预防我们再出情况,他们好及时补位。我心想,这帮家伙估计要把我们骂死了。
最终确定我们要参加的时候,已经深夜了,这时的我们还是友邻,都已经疲惫不堪、怨声载道,甚至火冒三丈。领导又带着专家连夜开展工作,导致很多同志一夜无眠。
当时,我就想,这么开展工作,有什么效益呢?有什么成效呢?折腾一大圈,回到了原点,徒耗这么多心思精力,惹来这么多吐槽埋怨。
这是一次教训,一次深刻的教训。
教训之一,理清了、想好了,再去干。
就是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非常清楚。
我们参与这次行动,是高级领导专门指定,取消或推迟的可能性极小,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定下必须参加的决心,然后去解决阻碍我们参加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申请上级协调解决。
条件要求有2类10项,认真分析研究,其实大部分我们都可以完成,只是要突击加班而已,最终只有1个问题需要上级拍板。相对而言,这是比较清楚,且好解决的。
实际中,我们拿这个突发的规定要求作挡箭牌,只说我们无法完成任务,没有把关键问题聚焦到这个困难上面,让各级都有点懵圈,不知道我们什么意思,反复追问确认,是你们不想参加了,还是条件限制不能参加了?让他们觉得我们在搞事情,使他们难堪。
很多时候,做事都需要想好了再干,做事的目的是什么非常清楚,然后再去行动。如果情况判断不清,目的不够清晰准确,就贸然行动和请示,必然会导致后果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反复折腾。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完全想明白,也没有起到劝阻说服的作用,只是觉得这样不合适,事后才有所感悟。
教训之二,通知要求不是金规铁律,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
当前的通知要求、条条框框数不胜数,愈来愈多,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所以,大家只能落实最近发出的要求,反复强调的内容。于是,很多通知要求发出来,很快便失去了其权威性。
根据情况下达通知是上级的任务,通知下了,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根据情况落实通知是我们的方式,能落实就落实,落实不了的就大概落实。真要到出现问题,上级拿着通知追究责任,也就自认倒霉吧。
针对这个通知和这项任务的冲突,突突击、加加班,搞呗,兄弟们辛苦一点而已。说句不好听的,即使有些条款不落实,又有啥,这些要求可能只是哪个机关人员拍脑门的想法而已,有多少科学因素在其中呢?
凡事都依规定落实,凡事都请示报告,自己不承担一点风险和责任,最终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责任推给了领导,拔高了做事的成本,很难做成什么大事好事。
所以,我感到,遇到矛盾问题,不要轻易上报,总让领导做决策、担责任,自己能拍板的、能解决的尽量不要往上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也是我们必要的工作方法。
另外,向上级请示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基本案,自己有了倾向性选择,再去说服领导比较好,也比较容易。自己没想好,贸然请示领导,得到的答复往往让自己难办,甚至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