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消退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35人  Ms倩

展览名称:行将消退 Walking On The Fede Out Lines

展览主题:“他者”、“身份认同政治的协商”、“在艺术时间边界的影像生产”

展览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观展时间:2018年4月21日

观展伙伴:江小姐

《你见过我吗?》

《你见过我吗?》

这只巨大的熊是由一种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和一种小型农家禽类杂交而成,它不想捣乱,只想有人喜欢它。

这个作品称得上是本次展览的明星作品了。硕大的身型与童稚脆弱的心灵,野生哺乳动物与农家禽类,熊与羽毛…这些戏剧冲突融注于一物,极富感染力,让人心头一震,心头一热,如一个温暖又哀伤的成人童话。


《装修:错置》

《装修:错置》

分散在四楼的物件像是”装饰“,与日常生活若即若离。而呈现于五楼的”陈列柜“是一次整体”改造“,一个逼仄的房间将建筑物的内部与外部链接,强调二者相互分隔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艺术家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由此对抗平静。

个体与周遭环境,私密与公共…艺术,有时就是提供另一个视角,让你抽离,与日常若即若离。

《无题(芽)》

《无题(芽)》——生于斯 《无题(芽)——眠于斯》

艺术家本人用身体在土地中摆出了多种姿态,用视觉手段突显了人对土地和自然的归属感。海外生活多年后,这位1962年出生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区的艺术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搬回到家乡,他说:”我对这片乡土有感情,因为它看上去像一片荒漠,这是好事:这是个诚实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思考,畅想,期待奇迹“。

这是本次展览触动最大的一个作品了。人与大地,人与故土。生于斯,眠于斯。

《病毒研究》

《病毒研究》

桌上所有容器都盛着等高的黑色墨水,通过细管与别的容器底部相连,模拟了一种实验室的场景。容器材料的脆弱性导致了一种危险的感觉,生怕被沾染上墨水。然而作品恰恰似乎在暗示沾染不可避免。这件作品反映的是关于艾滋病感染的文化恐慌。

我和生物学博士江小姐,一致认为作品选择的器皿营造出的场景与其说是实验室,更像中产阶级的厨房。

世界紧密相连,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对他人的冷漠,亦是对自己的冷漠。人类,早已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推己及人,传递爱,传递希望,创造共同的明天。

《直到找到另一半》

1995年,艺术家骑着一辆黄色德国产Schwalbe摩托车在柏林市内到处寻找同款摩托车,然后将自己的车停在旁边,给它们拍一张合影。他给车主留下纸条,邀请参加一场在柏林新国家艺术画廊停车场举行的德国统一六周年纪念聚会。最终只有两名车主来了,他们的车在再次与艺术家的车合影,成为作品中的最后一张图片。

这是一件温情可爱的作品,恰如Schwalbe摩托车的那抹明黄。在千万级的大都市,寻找另一个相似的灵魂。有些找到了,却也终将错过。谁是那个赴约之人?

《穆里尔湖事件》

艺术家创造了一座微缩版电影院,配备了银幕和小小的观众席。窥看着胶合板盒内部的观众,会感觉在看一部场景美国中西部的黑色电影——电话铃声、牛仔和枪战。戴上耳机,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错位:女声、爆米花、梦和焦虑。通过多感官的空间感知的冲突,艺术家探索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个剧中剧中剧,我们在看微型剧场,微型剧场里的女人在看美国黑色电影,美国黑色电影里的女主出现在微型剧场女人的梦里…枪声响了,是电影剧终,还是剧院里的凶杀?我们是观影者,还是另一个大剧场里的被观者?我们在台上,还是台下?是一无所知的观众,是按剧本行进的演员,还是操纵剧情的导演?

外滩美术馆的露台

站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露台上,我和江小姐都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小学放学不回家,跑到同学家的屋顶闲聊,又似《粉红女郎》那个十多年前的大人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