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回忆录遐想.隨笔

难忘的一幕

2018-10-27  本文已影响95人  太极人生_6bfd

      在战友群中与刘战战友相遇,使我忆起四十七年前那难忘的一幕。

      那是在1971年初夏,师宣传科从各团抽调人员组成写作班子,宣传报道十九团十四连原指导员孙明超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我和十六团的刘战战友都在其中,并曾一起赴江苏邳县采访十四连原副排长耿某(名字记不得了)。

      耿排副与孙明超指导员曾同在十四连任职,交集较多。孙明超牺牲时,耿排副已复转返乡,为更多了解孙明超的过去,我和刘战来到耿排副老家——苏北邳县远离城镇的一个农村。

      我们打量着耿排副的家:三间茅草小屋坐东向西,叉把樑上"上樑大吉"的吉语红纸新色未褪,看来屋是新建的。墙体是用泥土垛起来的,根基竟连一块砖也没有。屋内比院地低,有点像小说中新疆的地窩屋,椐说这种建造不仅省工省料,而且冬季可避风保暖,但夏季阴暗潮湿,也是显而易见的。窗户很小,室内昏暗;窗棂是几根木棒,没糊窗纸可能是为了通风采光。屋内几乎看不到傢具摆设,屋中央靠后墙壘着个方型土台,上面铺着报纸,便是桌子了;"桌子"两侧两个小土垛,也盖着报纸,便是"櫈子"了。屋中央墙上新贴着毛主席像,"桌子"上有一尊毛主席塑像,呈示着主人对毛主席的热爱。灶房在院子右侧,是由几根木棍作支撑的棚子。灶棚旁壘有个鸡窩,一只老母鸡悠闲地卧在里边。

      耿排副是63年兵,70年复员回到家乡。孙明超牺牲的消息他已在几月前知悉,他们关系亲密,很是悲痛。见到老部队来人,耿排副很激动,不住地问这问哪,几乎把认识的战友问个遍,把想知道的部队情况也问了个遍。

        那时是计划经济,村里没有饭店,傍午时,耿嫂和面准备午饭,耿排副拿出个瓶子,出门去打调料。

      我和刘战目送耿排副出屋门,却见他先右拐走向灶棚,又听老母鸡"咯咯"几声,然后见耿排副裤袋似乎多点什么,怱怱向院门囗走去。

      耿嫂忙活着,我和刘战说出去转转。刘战这几日拉肚子,想买几片黄莲片。我俩聊着走着,走进了村里的代销店。

        代銷店人多拥挤。耿排副人高马大,我们一眼看到他被挤到柜台前,一手举着瓶子,一手从裤袋掏出鸡蛋,正在递给售货的姑娘。

        我和刘战被看到一幕惊呆了:

        一个服军役多年的部队骨干,复转后竟然连买瓶酱油的钱都没有,要靠从鸡屁眼抠蛋換物,连我们这些想象力丰富的通讯报道员也想象不到!

        苏北是老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为驱走曰寇和全国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二十多年了,苏北人民依然如此贫苦,使我们心里隐隐作疼!

        耿排副似乎也看到了我们,脸刷的红了,把头扭向了一边。

        为避免耿排副尴尬难堪,我和刘战逃难般跑出代销店,绕了几个圈回到耿家。

        吃着耿嫂做的面条,我和刘战心里沉甸甸的。耿排副喃喃地抱歉着:建房把复员费用光了,招待不周!招待不周!

        耿排副的客气使我和刘战更加忐忑不安,离别前,悄悄在"桌"上的报纸下放下了饭钱和粮票。

        四十七年过去了,耿排副以蛋換酱油一幕深深印在脑海里,时常浮现。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社会的繁荣,中国人民奋发图強,含辛茹苦,经历了多少苦难,做出了多大牺牲啊!

      我曾留意媒体对苏北的报道,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邳县已更名邳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如果我有机会再到邳州,耿排副决不会住那三间茅草小屋,决不会以蛋換物,决不会仅盛碗素面招待来客。社会进步了,人民富裕了,但是我想,过去的苦日子不能忘,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

        同耿排副、刘战四十六年未曾谋面了,当年英姿勃勃的帅小伙,今垂垂老矣!耿排副,你还好吗?刘战友,你好吗?

      写于2018年10月27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