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一个优秀的家庭模版
杨绛先生《我们仨》,记录一家三口的故事。
钱钟书与杨绛25岁左右结婚,一起到牛津、巴黎学习,有了女儿,然后一起回来报效祖国,一起经历战争、文革……
直至1997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钱钟书去世,2016年杨先生去世,这18年“我们仨”就剩下杨先生一个人。
她用笔记录回忆过去几十年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幸福生活,靠着这回忆,重温,聚聚。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00567/2e5db5427ab0ac0d.jpg)
每个人都有时代的背景,他们经历的也是历史。
在他们的人生中,能看到20世纪的历史,包括封建与独立、战争、大跃进、文革。杨先生是独立的女性。
她与钱老都是高学历的精英,文学造诣很高,层次相当,价值观接近,彼此尊重。都酷爱读书,格物致知。一起散步“探索”,一起成长,精神伴侣,知音。
家庭氛围很好,各自读书,孩子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00567/c10d6fc35e369b81.jpg)
他们也有高智商、低操作,对家务不熟,可以一起研究做饭。
杨先生一辈子是幸福,有丈夫的照料,也有女儿的照料。钱老是会做家务,做早餐的,对吃也是有追求的。钱老还会剪头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00567/fc5e6b0781a77df1.jpg)
每个年代的女人会面临的问题。比如他们在国外,杨先生是没有工作的,也面临女儿出生谁带的问题,出生前觉得托管就好,出生后感情深了,舍不得。
也会面临如何处理婆家娘家关系,保持中立,不干预丈夫的抉择,也是蛮有智慧的女性。源于她父亲的家庭教养,还有自己读书的修养。
作为独立的女性,跟传统的婆婆不同的,不像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住在老宅,生儿育女,伺候公婆,依附男人。
杨先生在国外也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因为钱太太受邀。
杨先生也有自己的兼职工作,也有自己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读书、翻译。
他们只有一个女儿。在那个传统年代,重男轻女,钱老只想有一个女儿,不想要儿子,也是对女儿的挚爱,好好培养女儿成长成材,他们的相处是有趣的,直至钱瑗50多岁,还像小孩子般跟父母相处,天真可爱,都是有趣的灵魂。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00567/e6444e0c8d7def5b.jpg)
他们也一起走过很多苦难,搬了好多次家,战争时期上海租界,借住在娘家婆家,为教学工作、生计烦恼,贫而病,钱老有哮喘,钱瑗有骨结核,杨先生有长时间低烧,他们也经历过下农村、干校、牛棚,浮浮沉沉,“洗澡”洗白。
难得一直相爱的人,同甘共苦、同船共济、不离不弃。
在动乱的年代,读书也让他们心安。他们的阅读量,能让他们“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让他们在批判斗争的年代,学会保护自己。
他们都爱读书,都博览群书,积累很多底蕴,都很优秀,善良,都得到周围的人温柔的对待。
我们仨,夫妻俩加一个孩子,一个优秀的家庭模版,我们可以学习,怎样的伴侣是合适的?怎样培养并与孩子一起成长?怎样塑造一个温暖、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