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即良知未看完生活

“物质决定意识”是迷信。论信仰与人之为人

2017-07-18  本文已影响1281人  盆小猪

(一)

贫道昨日与兄童年的流星论及科学主义的飞扬跋扈,只觉只言片语不足以说透,故今日写文,以佛学破科学主义的迷信。

贫道幸得世界哲学大会道家哲学分会主席抬爱,将拙作推荐收入大会论文集。此文恰是论述道不是存在、不是是者、不是存在者、不是虚无。而科学主义就是在存在者的禁锢里徘徊。

故此文的内容,有一部分是那篇论文的准备材料。

(二)

首先,我们要说明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心理活动机制。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是自身独立的存在,它都需要依附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特定的社会群体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这一基础与该群体的社会行为的作用对象一同构成该群体的文化。

那么,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观点,也就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它的产生过程,我们概述如下:

个体的生命维持,以个体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基础。物质交换的基础通过个体对世界的劳动改造为前提。

个体与外界的交换,个体对外界的改造,之所以能够实现,能够维持个体生命的延续,有一个被认定的前提,就是外界的物质基础,以及物质的内在规律性。

由此,每一个个体的生本能都通过无意识对意识的影响,认可着物质的实在以及规律的必然。因此,心理对外界的根本态度建立在口腹之欲的原始本能基础之上。

经由这一外界与心理的关系建立的个体的认知模式,必然具有一种主宰和轨持的性质。在佛学里,我谓主宰,法谓轨执。物质是主宰,故物质是我,而我是灵魂。所以,物质是灵魂。对灵魂实在的信念就是迷信。佛学反对这种迷信,提倡诸法无我。而讲物质决定意识,是讲不清楚物质和灵魂的区别的。

以上所说的这种心理机制,在个体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将个体因遭遇而获得的外界刺激与内心反应,在生本能的干预下,融入个体的深层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个体心理活动的主宰和轨持。

由于个体的环境是个体与外界的活动中造就的结果,所以,个体心理活动的主宰与轨持被投射于个体的环境,反过来让个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得以确立,并呈现外在的,进而实体化的表现。

这即是个体心理层面的“熏习”分析。

个体与实体和规律的关系,建立在个体与外界的交换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在个体对外界的依存以及被意识到的外界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的基础上。

因此,实体与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基本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因为有实体与规律的存在,才有了一切关系与因缘。

然而,正是这个实体与规律在个体意识中的产生,让人们意识到能够产生实体与规律这样的概念的意识机能的存在。个体的意识因而从实践所触及的世界深入到意识的深处。

简而言之,人要活着,人的生存本能就一定会默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心理基础在人以之为基础的思考中,产生出实体、规律、自我等假名。这些假名成为人的所知障与烦恼障。物质决定意识,就是我执与法执的高中政治课阐释。

科学主义的根本,仍在于物质决定意识。问题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决定本身就是个错误。

(三)

有一物决定它物,这就是科学主义因果思想的根源。但是,科学主义的因果思想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理论模型来描述自然现象。

理论模型的科学性的逻辑前提,包括理论体系自身的逻辑性和自给自足的系统性,由此可以预测出未来的自然现象;并且,这一被预测的现象可以被观测,于是,在预测结果与实际现象的矛盾中,科学模型可以被证伪,可以被规范其范畴边界。

科学模型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默认了这样的世界观:

经验所联系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科学模型是对现象表现的规律的描述。所以,感官经验的世界不等于科学模型描述的世界。感官经验的真理在科学模型描述的真理面前不具有科学性。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那么,通过对现象的描述,通过对模型的矫正,人类可以逐渐接近于世界的本质。这个过程,被视为从相对真理迈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这个世界观,存在着如下弊端:

1.

用于建立模型的工具,是不具有感官经验作为内涵的工具。这个工具,主要是数学和逻辑。作为工具的数学和逻辑,是人类思维和世界数理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的规则,即现象得以成立的规则。

现象世界的存在永远存在于现象世界,而不可能飞跃成本质世界里的存在,正如一块路边摊的雨花石不可能质变为一块被上帝造出的、它举不起来的石头。

既然本质和真理世界才是对真的裁断,那么,属于现象世界的数学与逻辑这样的工具,就仅仅是被真理裁断的对象,而不能作为真理的准绳。

所以,模型永远是用现象说明现象,这样永远不能通过现象触及现象背后被预设的那个本质和真理。

2.

科学史证明了科学理论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这一事实。发展中的事物必然在相对的情形下不具有正确性。科学理论不能以自己未来的、假设中的无限发展来假设真理的存在。

科学认为自己观察现象,然后建立模型描述规律,进而接近真理和本质。也许,科学只是在观察现象,描述少量的现象,然后把这些现象概括为真理罢了。

认为感官经验的世界是一种本质的现象,这个假设,并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科学不能凭借自己的存在所预设的逻辑大前提,来认可这个前提中的内容的真值。

以上两点弊端,引出下面这个关键问题: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否真实存在,且是否合理?

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追问出因为所以。因为这些个科学里的因为本来就是所以,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只是事情,才会有了所以然。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因果观念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阈下的发生过程:

假如,当你要点蜡烛,你划燃了火柴,点燃了蜡烛。

那么,你会想,因为有火柴的火,所以有蜡烛的火。

现在假设,原始人类发现火可以照亮,可以引燃,可以取暖。当他们想要进入一个阴冷黑暗的山洞时,他们会带上火。

这时,问题是,他们是否认为,因为有火,所以他们能照亮山洞?

我们看到原始文化中大量的巫术材料,向我们证明了这样的观点:一种东西具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效用被需要时,只要获得它的体,就能获得它的用。

例如,槲寄生,被认为是具有容纳植物衰败后的生命力的容器,于是,原始巫术用槲寄生作为临死之人的灵魂的载体。

所以,原始人并不是认为,因为火能照亮,所以要照亮就需要火;而是认为,火是亮的体,亮是火的用,当需要亮这一用的时候,可以通过获得火这一体来获得亮。

由此我们认为,原始文化并不具有像文化人类学所认为的、所谓的内在逻辑,因为逻辑的基础是因果,而原始思维准确来讲,是建立在体用观念的基础上。

只是这种体用观念,是一种原始发生状态的观念,它需要随文化的演进而自我完善。

回到我们讨论的科学理论模型问题上,我们认为,科学模型所描述的是“用”,而不能通过因果关系这样的科学工具,从用推导出体。

所以,科学不能通过论断世界的本质和真理的存在,来为自己对现象的描述做出定性。

如果科学承认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且认为自己描述的现象是本质的结果,那么,这无异于认为世界是上帝的流溢。相信哲学史上的流溢说大家是很清楚的。

(四)

总而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是一种心理机制在思想中的反映。但人是人,人不是人的心理,所以,说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在说人不是人。

当代文明溯源至孔子、佛陀时期,其时的思想特征是人的觉醒。人者,仁也。人有佛性,佛性空寂。如是摆脱决定论与因果论。而科学主义,恰恰在唤醒决定论和因果论的僵尸。决定论和因果论是诺斯替宗教的必要组成。这是文明的倒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