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翻译

当我们伸出手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手语的故事

2019-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LuxStudio

本文约2600字

用数字比手势

离手语还有多远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当你的耳边响起这段旋律,你会不会不由自主地双手比心,往前送去?

对于很多人来说,《感恩的心》可以算是他们的“手语启蒙”了。作为一首有“社会关怀”的歌曲,配上“手语歌词”好像也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

但是,问题来了,你比****划着的《感恩的心》真的是新闻频道左下角的手语吗?

答案简单而令人失望——不是。

《感恩的心》里的“手语”经过了简化和艺术加工,最多只能算是一种手势舞,与我们认知中作为同聋哑人沟通桥梁的手语相差甚远。

而下面,我们要讨论正正就是这种手势“手语”——更准确的说法,是自然手语

所谓“自然手语”的定义是:

“在聋人群体中,聋人根据以视觉的观察将事物反映到大脑中的规律,在交流中自然而然产生并流行的,具有句法结构的手语”。

这样定义自然手语,主要是为了和人们根据特定的有声语言而发明的手语区分开来 (例如按照汉语的语法结构而发明的汉语手语)。

也就是说,自然手语的存在不依附于任何一种有声语言——它们是自发的、独立的、天然的。(下文的所有“手语”都指自然手语。)

如果说手势代表了一切手部动作,那么手语作为一门依赖手部动作的视觉语言,当然可以与它产生一些交集——

它们都可以在独立于声音的情况下被人解读,从而表达出特定的含义;同时,作为某种 “约定俗成”的产物,它们又都不是国际通用的,有明显的地方差异

而两者的区别则在于,手语作为一门结构化的语言,不仅仅是堆砌手势那么简单。

不过,我们先从手势谈起。

说起语言,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有声语言。

不管是英语、汉语还是拉丁语、世界语,它们的产生过程都与发声系统紧紧相连。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容易把“语音”当作一个语言必须的组成部分,而忽视了一点:语言是为了帮助人类沟通交流而存在的,而沟通,却不一定要发出声音

从出生开始就依赖着听觉系统的“健听人”们或许会觉得,不用声音进行交流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大一部分都与嘴巴或者耳朵无关

且不说人们丰富的表情神态和肢体语言可以传达出多少信息,我们不妨先来设想一个场景。

👇

在周末晚上六点,用餐高峰期,你走进一家人声鼎沸的餐厅。

食客大声交谈的声音、餐具碰撞的声音和桌椅移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一片嘈杂之中,服务员迎了上来问,“请问您几位?”

“三位” ,你举了一个“3”的手势。*

餐厅的环境太过吵闹,服务员并没有听清你说的话,但看见了你举起的三根手指,便把你带到了一个四人桌边上。

在嘈杂的环境中,想要通过声音传递的信息已经模糊,但用手势传达的内容却一样有效。

数字手势,是用视觉语言沟通交流的最常见的例子之一。

数字手势,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表示数量的手势。它可以分为两种,也就是中文里的“一到五”和“六到十”的区别。

前者相当直观——伸几根手指就代表了数字是几,而后者则更有象征性,用特别的动作来代表特别数字。

比如,通常习惯下,“六”不是同时使用两只手伸出六根手指,而是一只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

不过,数字手势在不同地区也有方言差异,在国内主要体现在的手势上。

有一些地区是伸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形成”七“的手势。

另外一些地区是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垂直比出类似于阿拉伯数字”7“的手势,和其他地区的”八“更加相似。

在不同的国家,代表数字的手势也各不相同。

在日本和韩国为了表示五之后的数字都需要双手并用,可以说相当直观不含蓄了。

日本数字手势 韩国数字手势

而在德国,”一“是竖起大拇指,就像是夸赞别人一样。”二“是同时伸出拇指和食指,就像是中国一些地区的人比的”八“。

如果我们去德国旅游,在买东西的时候想当然地比出”八“的手势,德国人很有可能以为我们只想买两个,那就不太对啦!

德国数字手势

手语里的数字和上面介绍的数字手势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

拿韩国手语举例,即使是五以后的数字,也可以通过一只手来完成,并不像韩国的数字手势一样双手并用。

韩国手语 - 数字

相比于静态的数字手势,手语里数字的运用更灵活。一般的数字手势只包括了最常见的一到十。

但手语里为了沟通需要,每个数字都有对应的手语词汇,整十数、整百数都可以通过手部动作来表达。

在中国南方的手语里,打出数字后握拳可以代表对应的整十数,把打出数字的手往前倾斜可以代表对应的整百数。

在中国北方的手语里,打出数字后弯曲手指可以代表整十数,把打出数字的手往右移动可以代表整百数。

中国手语 - 数字

手语里对于时间概念的表达也常常和数字有关。

根据语料库研究,中国南方的手语里的星期一到星期日,通过从腋下抽出数字的手型来表达。在中国北方,则是用代表数字的手触碰另一只手的掌心。

再比如说,春夏秋冬,看似与数字无关,但在中国手语里,四个季节根据时间顺序,分别对应握拳时凸出的四个关节。

有声语言和手语让人觉得差别很大,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脑思维模式(modalities),一个是听觉的、口头的,另一个是视觉的、手部的 (oral vs. manual)。

同在手部动作模式内时,手势和手语两者的界限看上去较为模糊。但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手语使用者的大脑处理手语信息的方式,与非手语使用者的大脑处理手势信息的方式并不一样。

前者会激发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区域,后者则只激发与动作相关的区域。

也就是说,一般的手势只是被赋予了含义的动作,而手语是结构化的语言。

另一项针对聋童的研究表明,形状一样的手势和手语,可能会分别传达不同的信息

这种手势和手语之间的不匹配,和我们生活中手势和口语的不匹配是一个道理。手势既可能是表明确切意义的信息源,也可能是传递语气的辅助工具。

不论是手语还是口语,手势都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同样地,“说”一套,做一套,也都一样可能发生。

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真正的”语言?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定义不同,回答也不同。但如果拿手语和我们所知道的有声语言比较,共通之处其实远远多于看似明显的不同点。

2018年国际聋人周

”手语使我们连通为一体“

比如,手语也为大脑传递即时的沟通信息,就像有声语言做的那样。

比如,和有声语言一样,手语也未必能“一通百通”,一种语言全世界通用。

比如,手语也有方言,也会因为地区的不同产生差异,因为文化之间的交流发生改变。

甚至,手语也有结构化的“发音规则”,词汇和语法。

……

所以……有没有声音这一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等等!

发音和语法?手语里真的会有这些吗?

手语有母语者吗?

世界上有多少种手语?

……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不管你想不想!

请继续关注手语篇后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