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冶铜之术堪称文化奇葩,华夏文明大花园又多一簇,真叹服古人

2019-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波段堂主

西周冶铜之术堪称文化奇葩,华夏文明大花园又多一簇,真叹服古人

前面几期图文着重跟大家介绍了周朝前期的几位君王的一些情况。大家都已经知道,周是在灭商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有一句话叫“周因于殷礼”。周人灭商以后,全面继承了商人在社会生产和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在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经过武王、成王、康王,直到昭王、穆王时达到了青铜时代的高度繁荣。本文将在下面具体说一说周代青铜器的冶炼铸造之术。

1.周代青铜器的来源。

近年来在陕西周人活动的旧地发现了不少商代从早期到晚期的青铜器。虽然其中不少可能是武王灭商以后,周人从商奴隶主手里掠夺而来,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应为周人自己所制作的。许多形制与商朝铜器完全相同的器物在周人活动故地发现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周文化受商文化的影响之深。

武王灭商以后,获得了大批殷人种族奴隶,其中不少人是具有某一种手工业专长的工匠,周王朝对这些人是十分重视的。周公曾在著名的《酒诰》里严厉禁止周人酗(xu叙)酒,他命令说:“如果周人聚众酗酒,坚决不能放纵他们。把这些人抓到首都,我要把他们杀掉!”但对那些有熟练技术的商人工匠,周公却客气得多了,他说:“那些商朝的旧臣和工匠,如果恶习不改,违犯我的命令继续沉湎于酒,不要因此就把他们杀了,而要教育他们改正!”因此,大批工匠奴隶在周奴隶主阶级的各种手工业作坊里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周初的灿烂文明。

2.周代青铜器冶铸术。

我们从历年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周初青铜器来看,不仅周王朝都城丰、镐地区和成周等中心地区铸造青铜器,而且分布全国各地的诸侯国也能铸造青铜器。这说明,在继承了商人发达的青铜冶铸业的基础上,西周初期的青铜冶铸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西周的都城丰、镐地区,虽然发现的铸铜遗址规模不大,但从马王村一个大坑发现的陶范可以看出是铸造礼器的作坊。张家坡居住遗址专门铸造车马器,说明周初的铸铜作坊已有了专门的分工。特别重要的是,近年考古学家们在河南洛阳发现一处这个时期的大规模铸铜遗址,为我们研究西周初期的青铜冶铸业提供了重要资料。

洛阳西周铸铜遗址面积约28万平方米,位于现在的洛阳火车站北边瀍( chan缠)河西岸的台地上,这里离周初的王城不远。在这片广大的面积上,发现有烘铸范用的窑三座和炼铜炉的残壁、铜渣以及大量的木炭、红烧土块、陶范泥块等。此外还有数十件铜质和骨质的制范工具。我们从大量的陶范碎块中,可以推知当时这个铸铜遗址生产的主要铜器品种。原来,这里在周初不仅生产鼎、簋、蠱、尊、卣、觚等青铜礼器,而且还生产车上的青铜构件如(wi卫)、刺、辖(xia狭)等以及兵器戈、镞等。

从出土的斧范还可以知道,这里还铸造过生产工具铜斧以及马面饰、长方形(或圆形)的铜泡等。从这里发现的熔炉遗迹中,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周初熔炉的构造。熔炉基本上有三种型式:一种是大型熔炉用草拌泥涂抹;种是用陶大口尊、罐的内外壁和口沿涂草拌泥;第三种是完全是草拌泥堆积而成。从出土的大量熔炉残块中,我们可以将熔炉的大小推算出来。最大径为1.8米,最小0.3米。炉底残存有较厚的炉渣,呈红绿色,有的还有非常清晰的铜粒。从以上情况推断,炉内温度可达摄氏1200度以上,炉内壁呈琉璃质烧流状。外部温度较低,呈灰色或红烧土色,说明是铜锭和木炭混合放入炉中熔化的。

洛阳发现的这处周初铸铜遗址,是西周王朝一处重要的铸铜作坊区,是建国以来发现的西周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为丰富和保存遗迹最为完好的一处铸铜遗址。

3.周代青铜器冶铸工艺。

根据铸铜遗址出土的大量陶范和熔铜炉壁等遗物的观察和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制范工艺已相当复杂、严密,我们的考古学者复原了制作陶范的整个过程。

这就是在制范时,首先要将石英砂和粘土经粉碎、筛选和混料处理,并羼(chan颤)入蚌壳和植质。石英砂可以增加陶范的耐热、透气性并增加强度,而粘土做为粘合剂使陶范易于成型。羼入的蚌壳和植物质可在烘范时自燃而留下空隙,从而增加陶范的透气性。

其次是在同一块外(内)范上配用两种范土。外范的内壁层(或内范的表面层)范土细腻而坚密使范表面光滑,以增加铸件的光洁度。外范的外壁层(或内范的蕊部)范土砂粒较大、松散,可增加陶范的透气性。

再次,选用含砂量均低于外范和内范的范土制出铸件的模型,在上面描绘、雕刻出花纹,然后经烘烤,就成了陶质或近似陶质的模型。据观察,当时在描绘、雕刻花纹时,已经使用某些绘图器械。泥模上划有分型刻线,表明铸型是分型设计的;制作外范时,先根据模上所划分型线分别制成范片,然后烘烤修整后即可合范成型。

4.周代青铜器制作步骤。

制作的步骤是先将细泥附在泥模所划定的范围内并用力挤压,以使模上花纹清晰地翻印在面泥之上。然后再用细泥在此片上四周起框并修整四周立面,做出母口,在邻近相接的分型片上也做出相应的子口。将粗范泥填满面泥背面之凹处,即是背泥。背泥上还修出四个小凹洞,以备合范时用四指抓取而不致有损浇铸面。将外范片取下,使其干燥并加以修饰就可备用。

一些需要分铸的部件,则在外范上相应部位留下空隙,在合范时将附件嵌在这里。不需要分铸的附件,如铜器铭文,则采用在外范上镶嵌小陶范的方法;内范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将原来的泥模表面刮去一层相当铸器厚度的泥土,一种是再重新制作内范;浇铸铜器时,先将分片做好的外范边合拢成型,在分型面上涂上一层极细黄土,既可粘合接缝,又可保持范面光洁。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铸铜遗址的熔铜炉壁上发现了鼓风口,这是迄今为止西周铸铜遣遗址的第一次发现鼓风口。有一个熔炉壁鼓风口保存较为完整。据研究,西周时期的大型熔铜炉,从具有四个鼓风口计算,有的可能已使用四部鼓风设备,风力可以使炉温大大升高,标志着我国西周前期铸铜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4.洛阳铸铜遗址人牲解读。

在洛阳铸铜遗址,还发现了四五十座西周时期的无墓圹和墓圹小墓。其中无墓圹的小墓占一半以上,都抛尸或埋尸在地面之上或垃圾坑内,骨架方向不定,葬式也不固定,有的仰身,下肢弯曲作跪状。有的四肢零乱,身首异处。有的仅有三颗头颅,也有的作捆绑状或肢骨不全。而那些有墓圹墓,墓内也一般无随葬品,个别仅有一二件陶器和少量的贝或石饰。有的虽有墓圹,但骨架呈手脚被捆绑状放在二层台上。这就是铸铜工匠们死后的栖身之所。可以看出,其中不少是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是在浇铸铜器开炉前被用于祭器的人牲。

可以想见,西周东都洛邑的铸铜作坊里,一座座大型竖炉和中、小型炼铜炉林立其间,真是炉火熊熊,铜水沸腾。有的奴隶工匠在推橐鼓风,有的奴隶工匠在运放铜矿石和燃料,也有的奴隶工匠在炙热的炉前操作。而专门负责制作铸铜模和陶范的工匠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设计出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铜器模型。……浇铸完毕了,那些花纹富丽、器形雄浑的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从采矿到炼铜,从设计到浇铸成品,又凝聚了多少奴隶工匠的汗水和心血、智慧和创造、痛苦和死亡呵!但到头来,这些稀世珍品却或了少数西周奴隶主贵族的庙堂之物或随葬用的礼器,被深深埋入了地下……

5.周代青铜器冶铸总结:西周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传世藏品。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周青铜器的分布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王臣铸作的铜器占西周青铜器的很大比例。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反映了西周社会宗法分封制的特点。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的西周时期铜器,多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其礼器和乐器的形制与制度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但兵器、工具和杂器等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

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您对本文提及的西周青铜器冶铸技术是怎么看的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