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磨蹭
从孩童到青春期,甚至是到成年以后。都会有磨蹭行为的出现,那横扫整个年龄段,很多人都是为此头痛不已,无计可施的。磨蹭之后呢,就是催促。那这种模式呢,几乎是在每一个家庭当中都是天天上演着,不管是孩子也好、成人也好那有的老人他也会有磨蹭的行为出现。比如说孩子方面,比较常见的就是催孩子起床、洗脸、刷牙去吃饭,催走路快一点啊,放学回家催孩子写作业啊,晚上催孩子洗澡、睡觉等等,总之有催不完的事。
那成人方面呢,其实也会有被催促,比如说:也是催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完成任务、催订单、催赶紧付钱,等等。老人被催促的大多数是一些,锻炼身体呀或早一点去检查身体等。
那一天当中,可能不知道会有多少次的催促。天天这样循环的播放啊,貌似每个家庭都是非常讨厌这种催促。但是每一天,又不得不做,这样的事情不厌其烦,但是又乐此不疲,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所以由此可见磨蹭对我们人的一生的影响还是比较长远的。
所以从小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有几招改掉孩子磨蹭的习惯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大多数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都会去学一些亲子教育,但为什么有了技巧,却没有效果。主要原因是在于我们家长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想想看,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有没有效果,比如说催促、唠叨、吼叫、打骂等,可我们还在一直坚持着做着。而且还坚持不懈得做了好多年,甚至于十几年,所以说我们是不缺乏这样的耐心和毅力的。
我们需要转换的是我们的信念和行为。那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自我觉察,能够意识到自己当下的行为是不妥的。如果有情绪了,就先暂停一会儿啊,等待冷静之后再去想办法解决。那其次呢,一旦发现自己又在重复旧有的模式时就立刻停止。想象一下这样对待孩子的方式会给孩子今后带来什么样的后续的影响。比如说可以想象一下。当孩子青春期以后他会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出现;孩子长大工作以后会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出现。
只要你想到其中一个场景,你就会意识到。你现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这个时候呢,你就会清醒理智地加以判断,到底要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呢?
下面有一个实际的例子:
一个妈妈说:以前每天早晨起床把儿子叫醒后,我就赶紧准备早饭。时常是我忙了好一会儿进屋一看,她的衣服才穿了一半儿。人家还坐在床上发呆,神游四方,而我都急死了,于是赶紧说:快点快点!第一遍催我还能做到和风细雨,那儿子好不容易下了床,一转身,看见猫了,又去逗猫。于是我又来了一遍:快点快点。赶紧去洗脸刷牙,你看看都几点了,你还有功夫玩儿。
在我的催促下总算洗漱完毕开吃早饭了。可是每天吃早饭又是一个大工程,磨磨蹭蹭的,眼看着上学的时间就要到了,儿子才吃了一半,又是催催催的。从起床到出门就只有几件事,却需要我不停的催促、提醒、下指令。被子叠了吗?书包装了吗?水杯带好了吗?每催一次我的火气就会往上串一下。到最后往往是以河东狮吼的方式来结束这趟艰辛的旅程。
整个早上下来,大人烦躁、恼火,孩子心情沮丧。然而第二天的历史又会再一次的重演,那当我了解到催促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开始尝试着转变我自己。一天晚上我习惯性地催儿子去睡觉。催到第二遍,儿子还在沙发上玩,嘴上答应的,但是身体却不动。这个时候一个念头,突然跑了出来,老师不是说过了吗,不要重复做这个没有效果的工作。孩子都这么大了,几点该睡觉,其实他是知道的。
简单地说孩子没有一个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所以只会依赖其他人的行为作为判断的标准。只会等着别人说才去行动,不用自己费神,最终失去的是他对自己的一个掌控的能力,那首先我要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不去唠叨。
我们的催促其实就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因为我们坚信。一个劲儿地催他,他还这样,要是不催他,指不定磨蹭到什么样子,可是催促催得多了,孩子就对催促产生了免疫了,那个时候常规性的催促已经不管用了,大人刚开始催促孩子的时候,他就会分辨你的语气,时间还早,还可以玩儿一会儿。直到动用重量级的催促加发怒的时候,孩子就知道了,这个时候是来真的了,看来是时间到了,我要赶紧去做了。
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无意识当中就形成了一种默契,不催不动。所以第一步需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
给孩子的自控力一点点时间,让他慢慢的长大,在这个等待的过程当中确实是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如果你坚持不住又催促起来的话,那就会前功尽弃了。作为家长,要善于去观察孩子的变化。通常孩子习惯了被催促,一下子没人管了,他就会有一个反弹,情况可能会更严重,这也是很正常的,那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来提醒孩子。
第二,就是要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楚磨蹭是谁的事儿,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培养他的自主意识。这个妈妈说 每次我忍不住想去催孩子的时候,就会提醒我自己,这些催促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儿,还是孩子的事儿呢,如果是孩子的事儿,他不着急,我为啥要比他还着急呢,这么一想心态就缓和很多了,不容易急躁了。那判断是谁的事儿,其实是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的。谁来承担后果那就是谁的事儿。很显然起床、写作业,睡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可是催来催去却变成了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好像成了家长的事儿,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这其实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表现,很多教育问题都起源于界限不清。家长越过界限,孩子自然是往后退缩的。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的能力。
这个妈妈还分享说:在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会问问他作业多不多,打算用多长时间写完?今天晚上回去打算做些什么事情?让他自己去安排一下晚上的时间。这样的对话,让他有意识地对晚上的时间分配有一个大致的安排,有计划和没计划由家长安排和由自己安排,两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孩子的主动性也是不一样的。在这聊天的过程中,我会注意保持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就像聊其他有趣的话题一样,儿子不会感受到来自我的压力。如果用要求命令的口吻去说的话,那效果可能就截然相反。
第三件事就是用行为来引导孩子,批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打骂更不能了,只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发生。实践已经证明,批评教育和催促是一样的效果,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家长用行动引导孩子。在具体的事情当中让他体会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结果。
接下来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妈妈,他是怎么做的?
他说针对儿子早晨磨蹭的问题,我和爱人尝试了很多的办法。经过不断的摸索,改进,现在的做法是这样子的,就是建议她几点几分出门比较合适,我们在这之前收拾利索之后在客厅等着他。不催也不喊他,什么时候收拾好了,就什么时候出门,如果上学迟到了,那就迟到吧,就让他去承担这个迟到的后果。如果出门晚了也不会批评或者是发火。我会在路上说:今天晚出来几分钟,弄不好就要迟到了,看来还是需要早一些出门才行。这样你就不会迟到,你还可以早一点到学校多玩一会儿。你觉得明天几点出门,或者说提前几分钟出门才不会迟到呢?
有过几次这样的体验,慢慢地,孩子心里就有数了,什么时候出门会更合适。我们也不妨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我们催促孩子,初衷是为了帮他,避免磨蹭的后果,比如说上学迟到、没有完成作业、挨老师批评,在我们的催促下总是有惊无险,那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帮助孩子。而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利。
我们不妨就让孩子迟到一两回啊,两次老师的批评,他就会知道着急了。比如摔了,下次他才会注意去看路,总有家长带着他绕开这种坑坑洼洼的路,他就总也学不会。因为他心里总会想,反正有爸爸妈妈领着我,我不用担心,也不用去想这些,所以孩子总是长不大,也学会该怎么去做。
第四个,就是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小孩子磨蹭,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时间没有太多的概念,就会容易出现这样的情景。你这边火急火燎的,他那边还在悠哉悠哉。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妈妈,他是怎么做的。
他说:儿子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听一会儿故事。听完一个又是一个,后来我和他商量,只能再听五分钟,还给他设置了五分钟的闹铃,我记得第一次设闹铃的时候铃声一响,儿子非常惊奇地说:五分钟这么短啊。
当他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时,你和他说快点还有五分钟就要迟到了,可他对五分钟有多长时间却没有概念,还以为早着呢,所以他就会不慌不忙。
所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借助闹铃。提醒他用了多长时间,还有多长时间,让他去感知这个时间的长度。慢慢地,孩子做什么事情,用了多长时间,他自己心里就有数了。
亲子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也许这个方法对你的孩子有用,也许对她的孩子就没有用。所以说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多观察、多了解。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样的一个属性。用怎样的方法对他才是最适合、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