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的水究竟有多深——探水:谁逼的谁
水浒的水有多深——探水《水浒传》
一,谁逼的谁?
从小就知道不少《水浒传》的经典片段,所以对这本书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不陌生。可是近来又细细地看了看全书,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除了林冲是直接被官府所逼,不得不上梁山,这其中有好多人如果不是梁山好汉设计,本来是不打算上梁山的。有几个甚至是毫无思想准备,去了之后才知道,自己不得不在梁山呆下去。
林冲是整部书中最仁义最正直最让人同情的一个 ,本来妻贤夫贵,家庭幸福,无奈碰上了小人,无赖,流氓,屡屡被陷害,确实是被当时奸臣当道的昏庸政府逼上梁山的。与此不同的是另外几个人。
先说杨志。书中说: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杨老令公的后代。小时“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也就是说是朝廷派出去办理公务的官员,大约相当于正营级干部。总之,是去给酷爱花草的皇帝送礼。但是运气不好,第一次押运花石刚,船被风打翻了,致使货物失陷,惧怕降罪,脱逃在外——跑了。后来又杀死泼皮,又有了人命案。不知道当时的法律得如何处置,待查考。反正是杨志没主动归案,捱到获得赦免,得到了太师女婿的重用,这才如“拨云见日一般。”可见,不是遇上了梁山兄弟这个劫运,他还会比较满足比较舒服地生活下去。可是天不遂愿,尽管是小心了又小心,还是失算了,生辰纲被梁山兄弟们暗算了去。唉,不要说堂堂一个武官,就是屈屈一个妇人也得为英雄叹气。这运气咋这么背呢!估计连杨志自己也后悔自责得很:给皇上送礼啊,多么有头有脸的一件事,怎么一件事也办不成呢?!天要灭我呀!这一次,杨志是彻底回不去了,他再也不可能回到他原先生活的阶层去了。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死的心都有了。
杨志被逼上山那不过是受了官府的连累,好汉们是冲着那批货物去的,并不是专为劫他上山而釆取的行动。
但是接下来的朱仝,秦明,徐宁,卢俊义等几个人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那真可谓费尽心机有组织有预谋地“赚取”了。
朱仝本是鄆城知县时文彬手下的一个都头,比宋江官还略大一点。长得一表人材,威武潇洒,外号美髯公。这朱仝利用手中职权先是救晁盖,后又救宋江,救雷横,在梁山兄弟身上,功不可没。他是怎么上梁山的呢?
一路救过来,终于事发。朱仝为私放雷横被发配沧州。知府很赏识他,留在跟前当差。要说这朱仝也真是运气好,要不就是一个特别厚道讨人喜欢的人。所以宋江等人料到直接请请不来呀,干脆设了一计:利用元宵节朱仝带知府小公子看灯的机会把孩子给杀了,并且提前派人把朱仝的老婆孩子接到了山上,说是朱仝早已上山入伙了,等于是强迫外加连哄带骗把朱仝弄上了山。
还有秦明。本是朝廷命官——青州府统制使,一个州的兵马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师级干部。想来那日子过得必定十分滋润,并不愿上山。无奈兵败落在了好汉们手里。明里宋江等人热情款待,暗地里却派人穿了秦明的衣服,到城里打砸抢杀一番,书里描述道:……原来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慕容知府痛骂秦明“把许多好百姓杀了,又把许多房屋烧了……朝廷不曾亏负了你你这厮如何行此不仁!”不明真相的知府甚至已把他的妻儿老小都已杀了!可怜秦明,被好汉们栽赃陷害,背了一个谋反的罪名,不但自己解不了圈套,连一家老小都断送了。
同等经历的还有徐宁和卢俊义。
宋江等人先是让时迁偷了徐宁的祖传宝贝雁翎甲,诱他一路追赶,后又用蒙汉药把他麻醉,派人穿了他的这幅雁翎甲劫了一伙客商的财物。徐宁一觉醒来,自己已成朝廷的通辑犯了。老婆孩子也已在山上——你还能怎么办?同样是用了对待秦明的嫁祸于人的手段。
卢俊义本是京城大名府第一等长者,德高望重,家境丰盈,身怀绝技。且“忠肝贯日,壮气凌云,慷慨疏财仗义”。不料被好汉们盯上了,为了他,宋江等人设计了一连串的骗局,那卢俊义糊里糊涂被按了一个谋反朝廷的罪名,吃尽苦头,弄得家破人亡,遍体麟伤。(参看《水浒传》六十一、六十二回)如同掉进了一个噩梦似的陷阱里。林冲是遭了坏人的暗算,卢俊义却是遭了兄弟的暗算,岂不更冤?
想活下去么?哼,由不得你不来!
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宋江们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而且动辄以“大碗喝酒,大块捞肉,大秤分金银”“坐头把交椅”来利诱。
按说宋江们不遗余力把各路豪杰聚拢到一块,应该干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譬如为民除害,杀富济贫,和朝廷斗争到底。然而绕了一个大圈子,他却要倒向朝廷了——本来人家就是给朝廷干活的,听他指挥了,他却忽然改主意了——是朝廷这棵大树好乘凉呢?还是显他能耐要送这么一块大蛋糕点朝廷?这不是出尔反尔的小人又是什么?
然而朝廷买他的账么?
结局是这一百单八将,除了燕青、李俊,童威、童猛、费宝等少数几个人看破红尘,远离官场,得以善终外,战死的战死,被暗算的被暗算。
最可恶的是宋江,临死还拉上个垫背的。自己把毒酒喝了,还留一半给李逵。视别人生命如儿戏。理由是怕他谋反。何其忠心,又何等愚蠢可笑!
一代智囊、智星吴用,竟与花荣殉葬似的上吊死了!怎么想都觉得窝囊。
若说那高俅“仁义礼智信行忠良”不会也就罢了,这帮好汉们呢?
忠义吗?
说到这里,只剩下叹息了。
好汉们的智慧都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