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闽慢品▏金湖甘露寺,悬空全赖一柱撑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一柱擎寺)
金湖的山里有座古刹,名唤“甘露寺”,它“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又被称作南方“悬空寺”。甘露寺建于宋代,有800多年历史,是北宋状元叶祖洽为母还愿的产物,它在寺庙建筑史上的独特样式,“妙(庙)在山水”的丰富韵味,吸引着八方游客。
(金湖远山烟雨蒙蒙)
坐车到湖边,去甘露寺需乘船,航程20分钟。
雨是不会停了,舱中望湖,别一番情趣。雨轻湖静,落丝随风飘在湖面,碧波添了丝丝缕缕的纹路,不似镜面那么平常,倒影中微云淡雾,也趣生了动感,宛若将一抹纯白随意在画布上。远山轮廓浅浅,分不清是在云中云外,惟见林森渺渺,寺影茫茫,那一处是行旅的所在。
风渡我,雨渡我,船渡我,何如佛来渡我。
(驶往甘露寺)
登岸,雨急风骤,翻飞了花伞,湿透了衣衫,也许心灵需要洗礼,才能澄澈那份虔诚。
穿过那扇写有“甘露岩寺”的木门,拾阶而上,一蹬蹬都汪着水,踏上去,踩出莲花般的花洒,有种吉祥的浪漫。
仰观雨中寺庙,那“甘霖”似在洗涤你的视线,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感觉享受在蒙太奇。
(甘露寺庙门)
岩穴中的古刹,浓缩在天井,漏斗般的穹宇,线串珍珠似的挂着雨帘,闪过的晶莹,让庙宇的红色灿灿跳跃,令深凹的洞穴平添幽明。一簇簇香火时隐时现,一声声梵呗若止若传,不知那高悬处是怎样的圣境。
(雨水从天井飘然而下)
又靠近些,寺庙的身姿更加立体,高悬的感觉扑面而来,那根一柱顶天的支撑,托起了古刹,也成就了“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建筑奇迹。目测柱身,约十几米高,合抱粗细,青石柱础,雕花柱顶,独立撑起四层楼台,那气魄和胆量真是力拔山兮的壮举。
(那根力顶千钧的柱子)
同船男女绝不放过抱柱祈福纳祥的机会,女抱得子,男抱得志,底端油漆经不住欲望的揉搓而剥落。念想往往附着在一些东西,经人们的打磨和意会演化为迷信。
迷信这根柱子的还有日本僧人,十二世纪重源法师三度光临甘露寺,学习它的建筑工艺,回去重建了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所用的“T”形头拱即取样于甘露寺,被誉为“大佛样”。
(女子抱柱求子)
当你登临高80多米,深宽约有30多米,上宽下窄的岩穴时,那呈倒三角的空间让你惊讶。没有那棵顶天立地的木柱,和那片因之平坦的座台,怎能有甘露寺的立锥之地,年代久远的香火,闻名佛界的奇建,都是子虚乌有,真应该感谢古代匠人的灵机一动。倒“一品”的奇思妙想,丰富了古代建筑宝库。
(甘露寺一角)
环顾四周,甘露寺的奇妙无处不在。外峰倒悬如钟,内壁光滑如鼓, 甘露寺“左鼓右钟,庙(妙)在其中”。甘露寺岩壁上红黑相间,红色似佛头和佛身,黑色似佛珠和佛手,这是托梦给工匠周斫头的“印身佛”。钟山侧看是如来佛祖的头像,红色如面,眼鼻嘴隐约可见,黑色为耳,遮掩着发髻,这760万年的风化,神化了佛祖。请香区岩壁右上方,有一条黑白相间的钟乳石酷似长龙,突岩是龙头,青草是龙须,有泉水从龙口滴下,其质清冽,甘露寺由此得名,龙头旁伴有凤凰,龙凤呈祥的吉象演绎成传说。
(甘露寺内内外外的传说,图片来自网络)
登上高处的亭子,甘露寺朦胧在烟雨中,金湖水声潺潺在耳,古刹香火烁烁盈眸,时浓时淡的飘雨洗面也洗心,若有若无的轻风畅怀亦畅情。一座寺庙要靠一根立柱来支撑,一魂心魄需由一种信念去丰盈。大道至简,你若想静心处世,欢心度日,爱心待人,“即心即佛”的禅机也许藏里面。佛说:“放下我执,方得自在。”那种“悬空”的尘虑,哪有可以依托的“立柱”?
(俯瞰甘露寺)
客船鸣笛,唤着归去的游人,雨已然停了,甘露寺也渐渐地远了,烟雨留在了那里,拈得一份念想随我而去。后来得知,古寺1961年春毁于老尼姑不慎落下的火烬,现今寺庙只是个仿制品,复原程度仅为十之一二。当初的精彩只能借助旧照和典籍,甚至民间传说,来弥补缺憾,丰富想象了。
(焚毁前的甘露寺)
攻略:
泰宁城里到大金湖有专线,车票8元,乘船去甘露寺,船票83元,疫情期间免景区门票,大金湖还有四五个景点可游。
(甘露寺旧照)
(状元柱近景)
(甘露寺牌匾)
(我佛慈悲)
(甘露寺庙堂之上)
(借块宝地吊点鸡汤)
(甘露寺穹顶上的菩萨)
(甘露寺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