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图时代的文学艺术转型(评论)
视图时代的文学艺术转型
摘要:视图时代是电子科技时代在媒介信息传播方面带来的新成果。多元化的视图呈现媒介对传统的纸媒取代导致了纸媒行业的集体没落。视图时代的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对它的传播内容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文学艺术作为传播内容之一正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从内容到形式。本文试图从视图时代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探讨存在于这种变化背后关于文学艺术面临的转型方向问题。
关键词:视图时代文学艺术媒介娱乐化消费主义
电子科技产品在市场的地位转变给信息传播带来的转变是巨大的,关于纸媒的没落所带来的艺术家们的隐退也已经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视图时代的到来是电子科技迅猛发展的另一个结果。视图时代到来会给文学艺术带来怎样的变化将是本文的探讨内容。
第一,关于“视图”时代
视图时代的到来是与多种电子媒介的存在共生的,如电视、电影、手机、平板电脑。各种电子媒介的产生给寻求娱乐体验的大众带来了多样的娱乐方式。视图时代的消费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隔离性——体验消费的空间不再具有公共性。享受这种媒介产品的同时失去了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如淘宝购物,消费者只需要按图索骥,或者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进行在线筛选,取代了到商场和店员商议价格等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商家所做的主要是对于商品的视图呈现方式进行调整。美团外卖,饮食者仍然是按照图片所呈现的样式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是隔离的,他们不存在面对面的互动,或者说他们的互动也是在一个隔离的状态中进行着(比如根据好评和差评来选择商品),这种互动是隐性的。
2.娱乐化——消费体验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视图的呈现方式附带着一种娱乐化的暗示性。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的宣传片或者是关于各种明星生活的爆料,附带着一种娱乐化的本质。甚至包括各种商品的形象打造,更多的是出自于对于消费者取悦的前提而进行商品的宣传以达到盈利的最终目的。在《封神传奇》观影结束后,众多的消费者提出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精彩,这是因为经过场面宏大的视图宣传,将消费者的期待视野拔高到了一定的层面,而事实上的电影思想的平庸化和场面的宏大形成强大的反差,最终造成了消费者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这也是视图艺术自身附带的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夸张性的特点。
3.虚拟性——对于商品实物的虚拟和夸张。商品在视图时代的呈现方式实际上有一定的虚拟性,甚至是虚假性。如关于服装、珠宝、美食,实物的展示过程中对于灯光效果的充分利用,造成展示的物品和实际物品的差别,以达到诱导消费者前来购买的目的。电影宣传时截取精彩片段进行呈现,刺激消费者的观看欲望。这些商品视图呈现方式的运用与视图的虚拟性本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也可以说商家利用了视图本质所具有的虚拟性。
4.展示性——视图作品最具艺术化的一面。无论是商家所制作出来的视图、效果图,还是个人的摄影、美图都可称为视图作品,这些视图作品具有极强的展示性,为了将展示性所具有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对展示性的挖掘变成了一门呈现艺术。而市场上目前流行的对这种呈现艺术采取迎合态度——OPPO手机的生产,作为一款深受年轻女性群体喜爱的产品,OPPO以其时尚的外表和堪称完美的自拍功能而被熟知。这种自拍功能正是对于消费者的展示自我、娱乐自我愿望的满足。
视图时代的艺术作品以及视图媒介多样化的功能逐渐取代了传统纸媒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视图艺术所依托的市场经济文化环境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终极目标。这种逐利本质导致的结果是视图艺术作品在具有以上的特点之外也意味着其本质的变异。对于消费者的过分迎合使其内涵缺失;追求娱乐化的过程中使消费主体忽略对消费文化背后的严肃主题的追问;海量的视图传达的信息过于杂芜粗糙而失却了艺术之美;视图艺术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也走向了恶俗。如目前大型电视连续剧追求的科幻和仙侠剧:《花千骨》走红之后,《青云志》、《幻城》、《天空城》等同类型、相似题材的电视剧连续播出,偶像古装剧一时独占荧屏。而从张艺谋的《满城晶带黄金甲》到今日的《封神传奇》,古代人的英雄精神和开天辟地的传奇性、对于力的张扬和表现的主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单一的宏大场面、恢弘浩大、极尽奢华的视觉盛宴。视图艺术对于文本艺术内涵的抛弃背后是一个时代艺术品位的下滑。心灵震颤被频繁的视觉震颤打断,人们被这种视图时代的表面化的艺术追求剥夺了思考的能力。
第二,视图时代与文学艺术作品
视图时代的到来和文学艺术作品之间出现了更为复杂的逻辑关系。视图时代的媒介呈现信息的方式对传统的纸媒呈现信息的方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而文学艺术作品在视图时代面临的转型也变得迫切。
视图时代所指的主要是文化传播媒介的视图化,各种信息主要表达形式是视频和图像的结合。而文学艺术作品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纸媒。文学艺术作品以其内涵的深刻性,主题的丰富性,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多彩性,艺术趣味的独特性而存在,在视频和图象将这种纵深的思想性的意识形态用平面化、可视性的方式呈现的过程中,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偏离了文学艺术本身的价值追求和原初动机。
视图呈现对文学艺术作品有着新的要求,文学艺术作品也渐渐为了这种视图呈现的便利性而生产。视图呈现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视图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它通过呈现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来发挥自己的价值,视图呈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而存在,而文学艺术是它传播的内容。视图虽然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意味着在传播过程中生发出新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意义同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蕴含的价值和主题意义是同在的。
作为呈现载体的视图对于文学艺术作品发生作用主要可以简分为以下阶段:界定→异变→驱逐。
(1)界定:视图可能成为预设的文本主题。如在国家大型教育考试中反复使用的看图作文,根据图像所示而界定文本的主题,主题先设,然后进行一系列的作品创作。这种界定的意义在于对于个体想象空间的开掘,但这种视图呈现本质上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的一元化界定。对多种可能的出现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为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偏离主题。
(2)异变:文学艺术作品在视图呈现中可能发生异变。尤其在当下的市场经济占据中心话语的社会语境下,文学艺术作品在视图呈现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市场大众的消费心理可能完全失去最初的主题意义。李安根据张爱玲的《色·戒》改编的同名电影将一部关于男女情感恩怨纠葛的感情片以一部谍战三级片(加黑色悬疑片)的视图效果呈现出来,在这种视图呈现的过程中,导演或者制片人等一类人对于原著的个人化解读决定着文学艺术作品的命运。而他们解读的目的是综合性的,不再单向度遵守一切为艺术而艺术的规则,有对观众视觉期待诉求的满足和迎合;有对原著意义的直白化表述;也有对政治意识形态批判的适当回避(张爱玲对于共产党内部利用青年学生的热血和冲动来宣扬革命精神实际上是采取嘲讽的态度)。对原著合市场化的处理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作品的价值意义深度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文本的主题发生了异变。
(3)驱逐:这里所说的驱逐特指作为媒介的视图对于其呈现内容和意义的驱逐。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关于视图时代,视图呈现方式的几个根本特质,这种本质和文学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审美取向或者文本社会批判等多样化主题的表现在某些时刻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在处理这种矛盾的过程中,对于市场和大众的迎合使文本的意义被驱逐、被架空。2016版范冰冰主演的电影《封神传奇》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证,传统意义上对于纣王昏庸的批判,对于姜子牙等英雄人物的歌颂被宏大的场面遮盖,《封神传奇》除了在视图展示效果上更接近欧美大片的特技,在人物服饰方面极尽繁琐华丽,在拍摄场面的布置上更铺设奢华似乎并无其他特色。这并非中国电影、电视剧等视图媒介展示过程中的个例。
如果单纯以内容和形式的分层来分别代表视图和文学艺术作品,显然有过于简化视图艺术和文学艺术作品之嫌。从文化意识形态结构的整体性来讲,视图呈现更倾向于艺术的表达形式,而文学作品作为被视图化的对象则可以归为艺术的内容。但从时间的线性历史来划分,文学作品意义的存在是历史性的、永恒的,而视图艺术的存在是短暂的,易逝的,视图艺术的存在周期可能在未来会被另一种媒介所替代,正如视图艺术取代了纸媒的传播方式。
2.因果联系:实际上,视图艺术的产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视图艺术必然崛起。而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历史性的存在,自古至今都在不断的丰富壮大。视图艺术作为一种进化的媒介方式是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果。但有待揭示的是视图艺术和文学艺术作品除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还有并存的关系。根本而言,视图艺术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果,文学艺术作品的发展是视图艺术出现的原因。这种原因和结果的界定只是在理清二者在时间的线性关系中之间的联系。从时间的线性关系中来厘清视图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本意在于表明以下主旨:(1)视图艺术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和文学艺术作品在引导价值观和丰富人类精神生活方面起到并驾齐驱的作用。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视图艺术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转型。(2)视图时代对于文学艺术主题意义的驱逐或者摒弃只是短暂的消费策略。(3)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要迎来一次革命性的转型。
视图艺术和文学艺术从因果关系到并列关系。这种关系的演变同时对文学艺术的生产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文学艺术的生产者处于新一轮的创作转型期。
第三,文学艺术生产的转型期
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决定着文化意识形态的中心脱离不了市场这只手的控制。视图时代的文学生产者大概分两类,一类是同市场紧密结合的流行文学,一类是仍然坚守自我升华、寻求理性思考、人生终极意义的纯文学。影视文学介于两者之间,而在性质上更倾向于前者。目前市场流行的文学以“轻”、“软”、“微”为其特色。从文章的内涵质量上来讲,并不追求对历史人文的深刻内涵的叩问,文章无厚重感;从阅读反馈来讲,轻松易读,画面感强烈,语言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微是指文章的体型一般不是卷帙浩繁的文章,多为清新短小的篇章。这类文章也被称为快餐文学。在一个高效、快速的视图时代,这一类文学的流行是必然的,补充了视图影像的单一,使人们从一个纸媒文字阅读的时代顺利过渡到视图阅读时代。
《十点阅读》作为这种流行文学的代表订阅号,每期微信推送文章的原文阅读量基本都达到10万以上,从文章的标题即可以看出其轻、微、软的特色:《孤独的人要吃饱饭》、《你连自律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自由》、《这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来源于专注》、《内向的人,请先给世界一个微笑》等等。
而《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收获》、《小说月报》等大型中文杂志,从纸媒已经转向对于订阅号等现代自媒体的运用上,《北京文学》2016年9月30号推出的祖先海的创作谈《我的小说有时就始于一个话题》,阅读量约1800多,而同时期荆永鸣的《远去的喧嚣》访谈也只得到1000人的阅读量,虽然这种数据还可能存在上升的空间,但是在短时期内缓慢的上升和《十点读书》这样新兴的公众号、订阅号的读者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结论:流行文学的读者显然是高于纯文学的。
这种数量上的对比同时意味着一种大众审美取向的共性:轻、微、软。文学艺术的转型期主要是指纯文学的艰难转型。流行文学以其敏锐的时尚嗅觉觉察到读者的胃口并迅速迎合,它们是一个以迎合为目的的群体。读者的喜好与否是流行文学的最终目标。而纯文学的生产者对自我的理想的坚守是不会为一般的大众而妥协。然而,悖谬的是,后者对前者的方式不仅接受而且认同,但后者依然不会改变自我的表达内容。因为后者的精神内核即在于此。
流行文学占取读者大部分的阅读量使纯文学的存在受到威胁。而视图艺术对于纯文学又提出另一个要求——视图化。如果说《复活》可以以其起伏跌宕的情节和曲折离奇、感人肺腑的场面拍成一部大型电影,获取巨额票房,而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却可能观影者寥寥无几。其细腻的感情和深邃幽深的思考者目光在作品中游离着,这些因子若要用视图效果来展示外化出来,那种生命之痛的抑郁感或可能荡然无存。但是视图作为目前能使文学作品得到最快速度广为流传的一种媒介,它对纯文学的创作者无疑是有一定生产的限定标准。
视图艺术所要求的文学产品除了具有:“轻”、“微”、“软”还要具有极强的可视性、情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更要跌宕起伏。视图艺术要求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悬疑、科幻、仙侠、爱情等因子,因为这些是获取市场必备的因素。所以文学生产者的转型方向,除了形式上的“轻”、“软”、“微”,在内容上,需要更注重创新。这种创新的方向没有规定性,而是作为一种可能而提出。
1.自媒体运营方式。在过去,作家获取读者认可的方式是将作品出版为纸质图书的方式,发行量是作品得到读者认可度的唯一证明。但在视图时代,各种电子媒介的运用使得作者自己可以将作品发布获得读者,无论是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订阅号、qq空间日志、起点晋江文学网站的发布,还是通过电视、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实现其传播,这些方式都在日益盛行。这是一种新的自媒体的运营方式,作者自己的观点表达和思想意识的传播都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局限。自媒体的运营方式对于纯文学的生产者来说能够充分开拓表达的自由限度。自媒体运营可以实现读者的互动,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都设有留言板,作为作者也能够尽快得知读者对作品的反馈信息。但,这种互动可能会造成作品的主题意蕴是汇聚了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思想。自媒体的运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作者表达的自由,并且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被隔离的读者汇集到一起,发表意见,实现思想的交锋。于创作的自媒体形式同步的是阅读,付费模式的阅读或者购买书籍的阅读方式逐渐过时,也将被淘汰。自媒体平台不仅实现了读者和作者的便利,更为导演以及商业巨头搜寻所需要的书籍或者创意提供了平台。《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小说月报》、《收获》等大型文学杂志已经开始创立自媒体运营账号。视图时代的文学艺术创作自媒体运营方式是其转型的一个必然方向。
2.远离大众的纯文学。大众对于快餐式的流行文学的消费与纯文学的阅读方式是不相容的,面对流行文学同商业结合的情景,纯文学选择远离大众,保持自我的严肃性、深刻性。纯文学在市场经济体制内的狭窄道路却并没有导致其迅速灭亡,作为纯文学的生产者对文学理想的执着会使纯文学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争夺进行执着的保卫战。纯文学也不乏获取大众青睐的作品,像村上春树、胡赛尼等作家。但,在这个视图时代,市场追求“能用图片,则不用文字,能用视频则不用图片”表达商品的内涵,在图片和视频等媒介面前语言成了一种表达的累赘,文学作品不能直接生产出商业化的利润成了文学远离大众的根源。作为文学创作者自身对自我个性追求的坚持,放弃迎合必然导致纯文学远离大众。《尤利西斯》对大众的拒绝是彻底而决绝的。也可以说,未来的纯文学将成为少数人的文学理想。
结语:视图艺术意味着对于文学艺术的视图化呈现,这种呈现本质上是为了传达信息,而信息是文学艺术的精魂所在,无论是市场流行的通俗文学还是被大众拒绝吸收的纯文学都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视图时代对于文学的塑造是偏向于选择轻、微、软的通俗文学。这就造成了纯文学最终的没落,无论是何种文学形式,在视图时代都发生了转型。纯文学将成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的被边缘化的组成部分。这是文学家们保持公共意识的最后努力。视图时代对于纯文学艺术的排挤无疑增加了纯文学没落的风险。纯文学的没落意味着公共空间的消失,这是视图时代带来的发人深省的革命性变革的后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戎女.西美尔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安德烈亚斯·胡伊森.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M].周韵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5]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三联书店.2007
[6]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