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上梁山前后两次以少胜多的战例,痛快淋漓,其实只是儿戏

2022-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舜耕于斯

晁盖,绰号“托塔天王”。他虽然没排在一百零八将里面,却是水浒着力塑造的好汉。他本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保正、财主。为了突出他“比梁山英雄更英雄”的事迹,小说中安排了两场“以少胜多”的战例。

晁盖等人抢了生辰纲,因为宋江的报信,逃往石碣村,正在商议上梁山的事宜。府尹差了一员捕盗巡检与缉捕使臣,点了五百官兵,还有五百多做公的,约有千把人一起去捉拿。

这边共有五条好汉,因为吴用和刘唐到李家道口保护老小和财产去了,剩下的其实只是会水的阮氏三雄,加上公孙胜和晁盖,带了十几个渔民,准备迎敌

官兵先是“一齐放箭”,阮小五翻筋斗钻下水里去了,官兵什么也没捞着。然后阮小七现身,把官兵引进芦苇丛。接着,阮小二从水里钻出来,“把何涛两腿只一扯,扑通地倒撞下水里去”。

随后,起了一阵怪风,这是公孙胜在做法,“百十来支官船屯塞做一块,港汊又狭,又没回避处”,被火烧了。许多官兵跳上岸来逃命奔走,却是奔走在烂泥地里。不多时,“五位好汉引着十数个打鱼的庄家,把这伙官兵都搠死在芦苇荡里。”

总共二十来人,却歼灭千把官兵,不是以一当十的问题,是一个打五十个,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仗打得干净利索,但这里面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些疑问。首先,这几个未来的梁山英雄,以及一些渔民,从未有从军行伍的经历,竟然比训练有素的官兵更懂军事,更何况还有五百“做公”的,啥是做公的?无非就是衙役、捕快、狱卒之类,说不定还有与武松、朱仝、雷横等人一样官职的都头,岂能如此不堪一击?

其次,官兵在整个进攻过程仿佛无人指挥,也无进攻安排,水上要用的船只也是河埠有船,临时夺来的。明知这石碣村是水乡,官兵中竟无熟悉水性的人,有几个会水的官兵,都去撑船了。对不熟悉的地形,也没有带路的向导,完全是一蜂窝的上,像没头苍蝇。官兵指挥官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与打仗有关的话。何涛竟还丢下队伍,带着三个公人孤身深入,亲自去“侦察敌情”,送上门去当梁山俘虏。

再则,以少胜多的战例一般都发生在军队与军队之间。老百姓见官军来,还不逃之夭夭?几位梁山英雄前去迎敌还说得过去,那些普通的渔民啥时也被鼓动起来要当英雄了?村民们捐献了一百多条小船,而且是装上芦苇,拿来火烧的,村民这样的境界实在匪夷所思。

灭了官兵以后,也许等来的是更大规模的征剿,村民除了上梁山还有别的路可走吗?问题就在于,能够捐一百多条船,加上被官兵抢的,这么多船,人口应该不少,能保证那么多人都肯上梁山吗?事实上,后来跟晁盖上梁山的也就十来个打鱼的人。

这是水浒里第一次与朝廷打仗。第二次是在上了梁山以后,林冲火并王伦,晁盖坐了头把交椅。“济州府尹点差团练使黄安并本府捕盗官一员,带领一千余人,拘集本处船支,就石碣村湖荡调拨,分开船支,作两路来取泊子。”

这济州府难道没有听说“石碣村二十人灭一千人”的事,竟然又只派一千余人?至少得派几万人啊。其实,这时候梁山还未发展壮大,这一千人剿灭梁山本来足足有余了。谁知道这次与上次一样,梁山调兵遣将,诱敌深人,同样靠水军,打败了官兵,还活捉了指挥官——团练使黄安。

战术差不多,官兵的指挥官也差不多,都是饭桶、草包。黄安是济州府的州团练使,是一个州的军事长官,竟然也是稀里糊涂地乘船一直追,连被引进包围圈都不知道。

至于“分开两路”的意思,好像是两路水军。那就没有陆路上的官兵。水浒中也没有交代陆路上的仗,只直接说被梁山夺了六百余匹好马。

黄安带的这支部队真的有点奇怪。一千多人,六百余匹好马,大小船四五百只。如果说是两路水军的话,那是两个人撑一条船,每条船上乘一到两匹马,这马看来不是用来打仗的。

如果是分水陆两路,那六百多人,一人一骑,还说得过去。剩下四百多人,一人一船还是船多人少,更何况一人一船怎么撑?怎么打仗?

总的来说,黄安如果还带有步兵的话,一大批马得牵着走,一大批船只得拖着走,这样的官兵是去打仗的吗?

宋朝的兵都像何涛、黄安这样带,梁山推翻宋朝也不费力,何须后来的招安,宋江当皇帝完全没有问题。当然,归根结底是施耐庵老先生写战争太随意,如同儿戏,说它是纸上谈兵也称不上。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有血有肉,丰富、深刻、生动,我就猜想,他没有参与《水浒传》的写作,你觉得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