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讲座及投稿方法明细美文理事会公开课

读写营第五期 | 古风文的写作·第二课

2023-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LP理事会

理事会读写营第五期

主讲:离九思


第二课 古风文的外壳

上周同大家探讨了古风小说的类型和取材,这次看了大家的作业,感觉到有必要一起探讨古风文的语言表达。

古风小说的语言

我看见一位同学在群里发了金老在《金庸作品集》的序言,深以为是。作曲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者唱歌的形式都可以。画家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油画、水彩、水墨或者漫画的形式也都行。问题不在于采取什么形式。同样,小说也是如此,只要能够准确表达思想内核,你可以任意选择写长篇、中篇、短篇,古风文或现代文。而你一旦决定写古风,那就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语言表达方式。

上一节课时,也有简友问过,是否可以用现在的思维和语句写古风,我的回答是,这样写也是可以的,但代入感会差很多。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物华风貌,时代烙印是文学创作如影随形的基因序列。试想一下,当我们读着一篇描写唐代的古风文,却发现人物穿着明朝的冠冕、礼服,梳着一条清代的辫子,走在大马路上,说今天我要去礼部上班,如果不是玄幻穿越类古风文,你们会不会觉得很出戏?

所以,我们在古风文的创作中追求语言神似,这是为了避免“乱入”,也是为了尊重由经典在时间的长廊上所搭建的价值平台。

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现代人是“文言统一”,古人是“文言不一”。这里所说的“文”是指书面语,“言”是口头语。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书面语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是比较一致的,比如书面语我正在读书,口语也是我正在读书。而在古代却不一样。古人的“文”和“言”是分开来的,也就是说,古人在书面表达的文言系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口语的表达系统。据说古代的口语接近于粤语、闽南语和客家话。

古人之所以“文言不一”,根本原因是受限于书写条件。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人们书写的材料非常有限,不外乎是龟甲、象牙、丝帛以及竹简木牍等,这些东西要么贵重,要么重。所以只能力求简练。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会用两个字。否则,书写材料难以支撑海量的语言表达。像秦始皇每天批阅一石奏章,换算过来就是120斤。《汉书》记载:汉武帝时,东方朔给朝廷写了一封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想想都头疼。所以,只能“文”和“言”分开。这种书面语和口语两两对立的局面,直到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得以终结。

我找了一些中国古典小说进程里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随机选取了每本中的一个段落,大家可以揣摩一下,在语言表达上从文言文逐渐向白话文过度的感觉。

先秦:神话、寓言类故事《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李寄斩蛇》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

唐:传奇小说《古镜记》
隋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师礼事之。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侯生云二十四气之象形。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举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绝。

宋元:话本小说《 错斩崔宁》
却说刘官人驮了钱,一步一步推到家中敲门,已是点灯时分。小娘子二姐独自在家,没一些事做,守得天黑,闭了门,在灯下打瞌睡。刘官人打门,他那里便听见?敲了半晌,方才知觉,答应一声“来了!”起身开了门。刘官人进去,到了房中,二姐替刘官人接了钱,放在桌上,便问:“官人何处那移这项钱来?却是甚用?”那刘官人一来有了几分酒,二来怪他开得门迟了,且戏言赫他一赫。便道:“说出来,又恐你见怪;不说时,又须通你得知。只是我一时无奈,没计可施,只得把你典与一个客人,又因舍不得你,只典得十五贯钱。若是我有些好处,加利赎你回来;若是照前这般不顺溜,只索罢了!”

明清:演义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
智深、史进来到村中酒店内,一面吃酒,一面叫酒保买些肉来,借些米来,打火做饭。两个吃酒,诉说路上许多事务。吃了酒饭,智深便问史进道:“你今投那里去?”史进道:“我如今只得再回少华山去,投奔朱武等三人,入了伙,且过几时,却再理会。”智深见说了道:“兄弟也是。”便打开包裹,取些金银,与了史进。二人拴了包裹,拿了器械,还了酒钱。二人出得店门,离了村镇,又行不过五七里,到一个三岔路口。智深道:“兄弟须要分手,洒家投东京去,你休相送。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去,他日却得相会。若有个便人,可通个信息来往。”史进拜辞了智深,各自分了路,史进去了。

民国:文人小说 张爱玲《倾城之恋》
柳原伴着他们上楼,一路上大家仿佛他乡遇故知似的,不断的表示惊讶与愉快。那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神。徐先生夫妇指挥着仆人们搬行李,柳原与流苏走在前面,流苏含笑问道:“范先生,你没有上新加坡去?”柳原轻轻答道:“我在这儿等着你呢。”流苏想不到他这样直爽,倒不便深究,只怕说穿了,不是徐太太请她上香港而是他请的,自己反而下不落台,因此只当他说玩笑话,向他笑了一笑。

当然,咱们大可不必完全照搬照抄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只需在语境与对白上尽量神似,再加入自己的语言风格即可,这样既能增强古风文的可信度和魅力值,也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用鲁迅的话说,这叫拿来主义。一句话,遵守规则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与时俱进也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最重要是找到一种不让人出戏的语感。
这里就借用纸席老师提供的一份作业来进行精修。

梅如珑,玉关守卫总兵大人的爱女。年仅十岁,随父亲母亲前来玉关驻守边关要塞。梅如珑从小聪明伶俐,玉肌雪肤,招人喜欢。诗经诗歌,过目不忘,出口即诵。
梅父捻着胡须“可惜,是个女儿身,如果习武更佳,比你几个哥哥弟弟强啊。”

如果咱们改成这样:

身着对襟红袄配水雾绿草百褶裙的小女孩缓缓走近,正是玉关守卫总兵大人的爱女梅如珑。她自外傅之年便随父来到玉关,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其才情之高,远胜其长兄幼弟。父亲对爱女亦青眼有加,时常捻须喟叹,“只可惜了这女儿身,若能习武从文,定能光宗耀祖,显亲扬名。”

总之,寻找这种语感,需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定然会水到渠成。

几个小建议:

不断扩大基础词汇量

古文的基础词汇量是写好古风文的前提。古风文的词汇多取材自古代文献和典籍,可以多看诗经、楚辞、汉赋、文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以增加基础词汇量。

了解今古语法差别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句子成分一样,都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但古代汉语的语句排序不同于现代汉语,文言有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个可以搜索百度百科“文言特殊句式”,写得非常全面,可作参考)这里就不赘述了。

善用古语的修辞手法

古语中常用典故、对仗、夹带、隐喻、反复等等。其中,对典故的运用在古风文中运用较多,这种“掉书袋”式的典故化用,我给它取名“旧瓶装新酒”。比如写两人依依惜别,可以用“折杨柳”;形容知音相惜,可以用“高山流水”;描述才子文笔精妙,可以用“欺李杜”;写善作决断的良臣,可以用“房谋杜断”,形容夫妻恩爱,可以用“比翼鸟”,写辞官隐居,可以用“东山高卧”。总之,这些典故会使文章更有古风质感,给人以拍案惊奇的阅读体验。


🍑【课后习作】
本课时作业截止时间2023-10-2823:59。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提交,如:【0500】习作或者习作链接。本课时作业完成方可参评满勤奖。

用上用典、对偶、夹带、隐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或是模仿明清白话小说风格,新创作一段古风小说,或改写上节课的作业。

结课作业预告:经过讨论,本次读写营【结课作业】(非本周作业)定为改写《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或《续黄粱》,于【最后一节课上完的一周内】提交。改写范例可参考鲁迅《故事新编》或汪曾祺《聊斋新义》。大家可以现在开始构思准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