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食无求饱

2025-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fcb12615e0bc

君子食无求饱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君子:在《论语》中,君子是理想人格的象征,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食无求饱:饮食方面不追求满足欲望,只求维持基本生活。这里的“饱”即指吃饱、满足。

居无求安:居住方面不追求舒适安逸,只要求生活条件适中。“安”在此处指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

敏于事:做事要勤勉、机敏。“敏”即为勤快、敏捷之意。

慎于言:言语要谨慎,少说多做。“慎”在此处指言语上的小心、慎重。

就有道而正焉:亲近有道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并校正自己的行为。“就”指接近、亲近;“有道”指有德行的人;“正”指纠正自己的行为。

好学:指勤奋好学,热爱学习。

杨伯峻《论语译注》说,正是动词,作匡正、端正讲。

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注引: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说:“正,谓问其是非也。”

《论语》中的“正”字多次用为动词,表示“使……正”。

《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

《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子路》:“必也正名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本章似乎也不例外。

孙钦善《论语新注》说,这一章,孔子为君子定下学习、修身的努力方向和标准,即不追求物质,敬业慎言,向有道之人效法看齐,以端正自己。

李泽厚《论语今读》说,吃饭是为了活,活却不是为了吃饭。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的目的。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这就是“尽伦”或“尽人事”。只有“死”才可以有休息。这种崇高的人生责任感,便也是“生的意义”所在。这种宗教性的道德修养,也是后世接受和改造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基础。

钱穆《论语新解》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说的是不求安饱,志在学,不暇及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

孔子这句话说的是君子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准则。

他认为,君子不应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有所追求,通过亲近有道德的人进行自我提升,这样才是好学的体现。

总的来说,其实就是四个方面:

1. 节制物质欲望。

2. 勤勉做事。

3. 言辞谨慎。

4. 追求道德修养。

在钱穆先生看来,节制物质欲望,才能有志于学,才能专注。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延迟满足、高度自控,更能提升自我的效能,以实现自我。

儒家思想,最终要通过践行来实现。勤勉做事,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个品德。李泽厚先生的话,强调这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感,是儒家一派的担当精神。这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所在,有一种宗教道德感灌注其中。换一句话说,孔子认为,为官的人或者君王,不能仅靠享乐或权利去彰显自己的地位,而应该以谦逊和服务为核心。

在物质消费不断膨胀的今天,当追求简朴、追求内心的安宁、追求精神的满足等理念成为一种潮流时,孔子的这句话就是一剂清凉剂,让你保持时刻的警觉和清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