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梧桐想法哲思

认真发展读书兴趣

2021-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仁龙巴

文/仁龙巴

我不是个不读书的人,如果拿中国人的平均读书量来比较,我比人均年读3-4本书还是高出一些,从兴趣上讲我是喜欢读书的,但从程度上远没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一年的读书充其量在25-30本。

高中以前家里的书籍很匮乏,小学阶段几乎是一本小人书翻来覆去看的状态,初中也仅限于课本上的文章和《故事会》而已。

升入高中,同桌问我看过哪些课外书,我一本都答不上来,他已经读了很多名著,于是每个假期就向他借书看。

第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之后陆续读了四大名著和一些武侠小说。有了书,我的世界就发生了变化,原来一天到晚在户外疯玩,变成了在书里做梦,在书里畅游,书之于我或许因为稀缺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读什么样的书和选书路径

一直以来我读书没有太多逻辑,小说、杂文、历史、心理、管理都会涉及,随着身份从女孩到母亲的转变,育儿、养生、诗歌、百科也纳入到书单中。

选什么样的书通常有两个依据,一是兴趣,小说是阅读初始的兴趣,严歌苓曾经说创造需要一颗悲悯之心,如果对人世沧桑缺少敏感和洞察很难激起述说的灵感,读小说亦如是,就像走进另一段人生哭过笑过,活过死过,阅读小说好似一种情感的需求。

二是推荐,有的是身边同学同事朋友明确地推荐,有的则是书中提到的相关书籍,或是正看的书的作者喜欢的作家,这种通过阅读延展的书单通常会保持一种相对统一的格调,甚至是从一个经典到另一个经典。比如,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里面提到很多书,尤其是多次提到杜拉斯的《情人》,乔治•奥威尔的《1984》,可以说为你打开了更多好书的链接。

读书的感觉和收获

书是一位导师,工具书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早些年刚入职时冉斌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搭建人力资源基础框架可以直接借鉴成熟的方法。二胎妈妈们曾戏言,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几乎每个新手妈妈都有几本育儿类书作指导,小时候感冒发烧,拉肚子等等小病都是从书里找应对办法,极大的缓解了面对孩子生病时的焦虑,直到现在有本《给宝宝做按摩》解读国医养生经典还在发挥神奇的作用;

管理、社科、历史、心理类书籍启发心智,引发思考,对职场生存和个人生活贡献智慧,比如,杰克•吉多《成功的项目管理》、斯蒂芬•P•罗宾斯《管人的真理》、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罗伯特•赖特《洞见》、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等等;

小说自不必多说,就像形容戏剧是夸张的生活,小说往往将一副悠长的历史或生活画卷跌宕叠放于你面前,教会你幻想,教会你感受,教会你洞察。

读书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我去思考,并将思考的习惯向日常迁移,一点点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塑造自己的风格,虽然达不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但内心的独特也会日渐外显,打上自己的烙印。

不足和打算

一直以来我的读书习惯很散漫,没有计划和目标,读书时也少有笔记。因此,能够形成的有效记忆量可以说少之甚少,没有转换为记忆的知识不能作为自己的知识,应用性也会大打折扣。

阅读量少和阅读方法有关。我很少跳行阅读,总觉得会错过细节,引发理解上的困难,同时,还有个坏习惯是喜欢默读,这样靠听力转换的阅读速度根本上不去。不同类型的书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问答法,主题阅读法,倍数阅读法都是不错的选择。

韩国畅销书作家二至成《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中有个100天读33本书的目标,接下来,我也想试试。当设定的目标明确量化时,往往更容易完成目标。

同时,要求每本书要形成至少一篇的心得和相应的“见与思”卡片,帮助理解,记忆和日后的应用。

没有兴趣肯定走不远,但光凭兴趣也不一定能走长远,兴趣虽然没有明确标尺衡量,但过程中赋予认真的态度,认认真真发展兴趣,才能有质的飞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