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读书

【老白书单推荐】什么是非虚构写作?带你一起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213人  光辉带你读

文/打了鸡血的小蜗牛

今天和大家分享老白书单推荐之一——美国作家威廉·津瑟的《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30周年纪念版)》,我手中是这本书的中文版本,2013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朱源老师。

记得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这本书的来历,这里就不再赘述。书我从年前第一天打卡就开始读,本来算好打卡结束书读完的,结果过年心一散,只坚持了打卡,书却直到近两天才重新翻开。

全书一共四部分,年前读完了前两部分,一边读一边用蓝色水笔勾勾画画,结果阅读越感到恐惧,越感到欣喜。我惊觉从前对写作的理解有诸多片面之处,同时欣喜于自己对写作又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读到精妙处真是由衷赞叹作者清晰精准的思考和从容精辟的表述,如果书页可以点赞,我一定要为作者点一个大大的赞。

首先提一个概念:非虚构写作。

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说实话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真的闻所未闻,所以无论我走到书中的哪一个地方,哪怕是小小的角落,我也可以见到新鲜的知识在闪光。并且由于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的引导,可以确保读者无论在哪一页都不会迷路。

作者在书中谈了“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文学从其定义本身仍就包括被确定为19世纪“文学性”的形式: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作者先这样描述了“作为文学的虚构写作”,而后作者阐述了“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地位,“这个时代是非虚构作品黄金时代的开始”“非虚构作品成为新美国文学”作者如是说。全文似乎没有任何地方明确定义“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但是通过描述“作为文学的虚构写作”,这一概念并不很难理解。

这里想谈一谈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正于读者。

首先,这一概念很容易与新闻体写作弄混,事实上作者在书中已经明确说明二者不能对等。“我没有耐心听势力之人说非虚构小说只是给新闻体写作换了一个名称”,作者这样说,态度已经很鲜明了。

个人认为,非虚构写作是写作的一部分。按照内容而非形式划分,写作可分为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两部分。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主要是虚构文学作品,而记人散文,游记,回忆录或者一篇针锋相对的议论文等,这些作品所依托的主要是现实,工具是理性的思考,都该归为非虚构写作,当然,前面提到的新闻体写作,也是非虚构写作的一部分。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上面所说并非是指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就脱离现实,没有思考,而是说,虚构文学更多依赖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感性的直觉体验。天马行空的想象,扎扎实实的现实,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直觉,都为虚构文学写作还是非虚构文学写作所需,只不过不同的写作,有所侧重而已。

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得到的新的认识,我是个肚子里藏不住事的人,头脑里某个疑问得到解答或者对什么问题有了新的想法,总是迫不及待想要与人分享,恨不能一吐为快,只是常常找不到分享的对象,这也是我做这个小小公众号的理由之一。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做的公众号,自媒体写作,除了某些定位纯文学的公众号之外,多数还都是属于非虚构写作。我们或者分享某种生活的方式,或者分享某个新的论点给读者,都主要依托于一定的现实生活和理性思考,我们有时候追热点,带有某种新闻媒体的灵敏嗅觉,但都是扎根于个人定位,而并非是在纯粹做专业新闻媒体的工作,所以也不能全部定义为新闻体写作。

写作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文学的梦想。初中时我作文不错,写人记事可以说手到擒来,常常是脑子一拍文章就写出来了,但是到了高中,我则开始拒绝写作。理由是高考需要的应试文章在那时的我看来充满了八股习气,如何审题,如何立意,甚至从标题到结构,从开头到结尾,老师都给了模板,似乎作文成了一个只要把掌握的素材填充进模板就可以产出作品的过程,如此枯燥的过程与我的鲜活的文学梦截然相反,因此我大大抵触。

事实上现在我开始理解了高考作文试题的出题用意。高考的议论文写作,本质是一种非虚构写作。高考需要筛选出来的人才,应该是扎根现实,能独立思考,理性并且有态度的人才,纯粹的虚构写作,作为文学写作的一种固然同样值得重视,但是本质上这是一种艺术。艺术这种东西往往是很难量化的,同一幅画,有人觉得漂亮有人觉得不漂亮,个人感觉常常起很大作用,一篇一篇小说或者诗歌同样如此。而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则可以尽最大限度的量化评价标准,给予考生更大的公平。

另外,虚构写作并不比非虚构写作高一等,非虚构写作也并不比虚构写作低一等。优秀的非虚构写作同样得来不易,需要写作者对写作技艺的高超运用,同时还需要对客观现实的理性思考,提出一针见血的观点,并进行恰如其分又不失文采的表述。这些全部做好,并不很容易。

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的阅读品味也在发生变化。

20岁以前喜欢浪漫的想象,喜欢读诗和小说,喜欢顾城和北岛,喜欢金庸和古龙,20岁以后我发现光是读朦胧的诗歌和刀光剑影的武侠,仍然让我觉得饥饿与空虚,然后我居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和《南风窗》中找到了少年读诗的充实感。

现在的我,仍然喜欢诗歌和小说,遇见美丽的诗句仍然忍不住要记在小本子上,每年我都会重新阅读经典的小说,想要反复阅读金庸和古龙,还想要探索王小波,我永远感谢这些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家带给我的成长过程中的智慧与对美的体验。只是,陪我酩酊大醉的人是无法陪我回家的,我若想对生活有清晰的认识,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知,我就需要就阅读更加真实的作品,这超出了虚构写作的范畴,需要由非虚构写作来完成。

感谢:

有这么多的感悟和心理体验,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所未曾预料到的,我原想只是学到写作的技巧,不想却引发我如此丰富的联想,感谢书的作者威廉·津瑟教授,感谢译者朱源老师,无以言表,就用我很喜欢的汪国真的一句诗《感谢》表达吧:

让我如何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首发微信公众号:打了鸡血的小蜗牛

欢迎扫码关注)

【老白书单推荐】什么是非虚构写作?带你一起读《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