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试试,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哦
您试试,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哦
一弓
自十岁以后,我脚上的鞋及自己少有的新衣几乎是自己做的,每做成一双(一件),真的好有成就感,自豪感。记得第一次做鞋,可麻烦了:先要不怕累和琐碎,翻出陈年堆积的碎布、旧布、破衣,在其中找出面积稍大点的,一片一片地审视、清洗、晒干,抹平,折叠好,备用,这可是唱好做鞋底这出戏的主角哦。再用面粉或米粉用开水冲成浆糊(要冲薄一点)。第三步是制作壳子了。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平整的门板上先糊上一层废纸,接着把折叠好的洗干净的碎布一层一层糊在纸上,不要嫌琐碎哦,离做鞋还有迢迢千里呢。每一层都要抹平,不然做成的鞋底、鞋帮可要咯脚的。糊上三四层,就可以搬到太阳底下与阳光亲吻了。直到浆糊被晒干了,这道打壳子的工序才算完成了。第四步就是制作鞋底了。在纸上先画出鞋底的样子,把画好的鞋底纸样固定在制好的壳子上,剪下鞋底大小的底壳,剪的时候可要专心哦,要不,鞋底可能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要知道,鞋底的大小决定着鞋的标准尺寸的。接着,拿出打壳子剩下的碎布,在剪好的鞋底壳子上一片一片的糊上这些碎布,糊到一点五厘米厚时,找出一块稍完整点的布糊在最表面一层,装面子嘛。第五步,将糊好的鞋底剪成底样的壳子大小,到这一步,鞋底初胚才算有了点眉目。放到烈日下晒几个太阳,待拿起来轻飘飘的,从里到外才可能全晒干了,这一步实质上是脱水哦。第六步,也是制作鞋底的最后一步了,纳鞋底。可别小看了纳鞋底,那可是个既有技术又需要力气的活。那时,纳鞋底用的是麻线。麻线的原料是从树上刮下来的。一绺一绺的,有乱丛丛一团的(不然,怎么有心如乱麻一说呢),需先理顺,浸在水里,分成一小绺一小绺的,准备搓成麻线。搓麻线,常常是外婆的事。每次搓麻线之前,只见外婆捋起裤腿,露出雪白的腿,用理好的麻线原料,两小绺放在光滑的腿上,先两绺顺向一搓,再用力反向一搓,一段韧性极强的麻线就成功了,可你要知道,麻线搓成了,外婆腿上的毫毛也荡然无存了。外婆之所以不要我做这一步,是心疼我呀。一双鞋底要的麻线可不少哦,一般外婆要搓一下午,才够納好一双鞋底啊。下面就是正式纳鞋底了,这可是我的拿手活了,飞錐走线,顶多两天就完成了。想想制作鞋底的过程如此繁琐,一步不慎就会全盘毁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大概也是如此吧,有条不紊,步步为营,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吧。
鞋底制好了,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半吧。做鞋帮,仍然要用壳子。把纸样子订在壳子上,按图剪下,用新布(我家用稍好点的旧裤子腿的布)糊在壳子面上,再用旧布糊住壳子的里面,拿到有阳光的地方阴干(可不能暴晒,不然就全泡了)。阴干了,就是针线活了。包边,上好鞋纽带,缝合鞋后跟,一双鞋帮基本做成了。看起来做鞋帮比做鞋底容易多了,这可是我说得简洁,实际上,鞋帮的制作技术参数极高,因鞋帮决定着鞋的外形的美观的效果啊,故每一针每一线都得小心翼翼,不可马虎一点的。
鞋底鞋帮都做好了,这双鞋就完成了百分之五十了,最后一步把鞋底和鞋帮合起来可是关键的百分之五十哦。鞋底和鞋帮合起来又叫上鞋,这可是做鞋的最难的工序了。首先要把鞋底与鞋帮的正中线对齐,用线订固定(或用钉子固定),第二步就用锥子一錐一錐地把鞋底与鞋帮缝合起来。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不简单。缝线带紧了,鞋帮大底就小了,需拆下重来一遭:若不小心,缝线松了,又会帮小底大了。又要拆下再重来,听着都烦了,何况自己做呢。可见,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马虎,小事里有大道理哦。连做鞋这样没份量上不了台面的小事得注意细节,大事就更别说了。边上鞋边要注意调整线的松紧,这样才能一气呵成,我第一次上鞋,就拆了两次,到第三次静下心来,琢磨了一分钟,才悟出其中的道道,总算勉勉强强把鞋底与鞋帮合起来了。
看着自己亲手做的第一双布鞋,虽说不上十分完美,可心中充满了自豪:终于学会了做鞋,今后再也不要劳累外婆了。想啥时穿新鞋自己做就可以了。看来,任何事还是自力更生才是真理,凡事乞求别人,是要看别人脸色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千古名训的确有道理。
自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鞋,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弟弟的东北棉鞋,女儿的两接头棉鞋等等,只要看到时髦的样式,自己就会动动手。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布鞋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皮鞋满街都是,且价格也能接受,这才收手。但是每每看到菜市小摊上老太太摆的手工制作的布鞋,都不禁要驻足仔细欣赏,恐怕不是在欣赏老太太的鞋吧,是在欣赏老太太的岁月不老吧,是在感叹世事的轮回吧。这不:一双纯手工制作的四块瓦的棉鞋,价格是人民币一百元呢。
人生的第一次真是太多太多,感悟也良多。珍惜人生的第一次,凡是经历的,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都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