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论语:礼的本质,不在于表面形式,而在于内心情感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题记

孔子说:“用麻做礼帽,这是符合礼数的;现在用丝来做,这样节省一点,我听大家的。君王在台下臣子见了就要跪拜,这是符合礼法的,现在一定要等君王到了台上才跪拜,这是一种傲慢的做法;所以我不能跟大家一样,我要遵守从下面就开始拜的礼法。”
这段话孔子说了两件事,两种不同的礼法,他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他选择了从众,一个他选择了坚持自己。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一个高度重视礼节的人,为什么也会选择从众呢?

先说第一件事,关于祭祀戴的帽子。以前祭祀戴的帽子都是用麻线织成,而且需要两千四百缕经线,费工时费人力费成本。后来改用丝绸做,省时省力省钱。孔子认为改革之后并不影响祭祀本身,所以就决定从众。
第二件事,关于拜见君王。以前上朝要两次拜,堂下一次,升堂之后又一次。后来改为只有升堂后的一次。孔子认为只是堂上拜,对君王显得有些傲慢,内心不够虔诚,所以他不管别人怎么做,他照旧坚持两次拜。
第一个从众,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材质的帽子,守住内心就可以。而第二个坚持自己,他觉得两次比一次更虔诚,所以绝不从众。

两件事貌似都是因为形式,但是对于内心情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孔子强调的不是形式,而是自己的内心。
就像我们参加葬礼,穿不穿孝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不是真的动了真情。
就像去找领导请示工作,我们看见领导肯定就得毕恭毕敬的,请示的时候更是要和颜悦色的。如果你内心没有足够的尊重,是做不出来的。
所以说,形式只是礼的寄予,真正的礼,永远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流露。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