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封校时光:(1)我慢慢与生活和解
距离开始封校的那一天,大约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刚开始还没有那么严格的封校,大胆点的男生轻松的就可以翻墙溜走。后来,学校周围出现了病例,连围栏都装上了铁皮和铁丝,似乎可以分割这座城市和这个大学的联系,成为地图上两个毫不相干的圆点。
那时,发现自己和朋友制定的玩乐计划突然落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也许是失落,又或许是安心。失落于失去了人身自由,却又为自己的安全处境感到心安。
学校的围墙装上了铁丝和铁丝刚封校的第一周,我记得我和其他五个室友都呆在宿舍里,很一致的在朋友圈和动态里转发和翻阅那张似乎能决定未来几个月命运的图片——学校封校通知。完全丧失了理智似的。
这只是我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二个学期,我还并没有好好体验大学生活啊!
学校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周末没有那么无聊,总是在周末组织活动。可在我眼里,总也无法代替校外花花世界的美好事物。在学校里,千篇一律的风景,千篇一律的食物,还有每天都面对的那几个熟悉的人。连照片都拍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许多人从那时起,就开始在朋友圈销声匿迹。
而我们封校人的乐趣,却成了无谓的观望。看别人的朋友圈,看别人去了哪里,然后在心里默默的羡慕。
可是新鲜的东西看的久了,也会变得不新鲜,失去了原先从别人身上寻找新鲜感的兴趣后,我才开始正视封校这个既定的事实。它更改不了,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我的生活,我的规划。
那么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封校了,在校时间比原先要多出许多,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也可以提上日程。学校没有了晚自习,我也算是正式拥有了夜跑和睡前读一会儿书的时间。我喜欢在读书和写文章的时候在耳机里循环一首纯音乐,挑选这首纯音乐的时间往往等同决定文章主题的时间。如果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也许才会明白,当在文字中倾注情感时,背景音乐也许会决定文字的心境和情绪表达,这可不是一纸大纲可以写清楚的。
戴上耳机,不管寝室里看剧的外放,还是打游戏的开语音,都与我无关。这些声音混合,愈发凌乱,却被隔绝在乐声之外。
写这篇文的时候,耳机里循环的纯音乐叫做《久远…》。随着一个一个重音缓慢的落下,重复的主旋律起伏再起伏,我的心早已经在文字里沉下去。
写这篇文的时候一直在循环播放的《久远…》封校此刻于我似乎也不过如此。
也许只是太渴望外面的世界吧。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身体虽然在这个世界里来回穿梭,心却早已被封锁了起来,才会对于新奇的事物有那么多向往。
而随着年纪渐长,每个属于自己的周末又似乎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个每天消息刷屏,二三十条不算多的朋友圈。女生之间熟络了之后,每当看到了什么新事物,总是不谋而合的习惯性脱口而出:“哎,帮我拍张照片,拍好看点,我想发朋友圈。”
记录生活固然无可厚非,也是我一直想要改变自己不爱拍照的点。但若只是为了一条朋友圈未免有些太浪费。浪费了你苦苦经营好的情感,也浪费了你笑容背后的风景,丰富灵魂的野心。
封校之后,我拍的照片,写的文字反而多了,发的朋友圈却少了。也许是想要为我的文字点染一些不同寻常的色彩,也为了让我的文字更好的接纳我的心。我开始学会观察身边那些再寻常不过的花草树木,甚至是楼宇,天空。多了些独处,思考和复盘近期生活的时间,少了些和几个室友一见面就嘻嘻哈哈,互怼互坑的时间。
我开始喜欢这样的生活。上午上完课,如果下午没有什么课的话,就在午后,一个人背上平板和纸笔,穿透烈日和空荡荡的九月桥,去空教室里听听课,改改文,一直到月上眉梢。有时候,遇上一个比我先到的同学,没有什么理由的会觉得很开心。
当心静下来,世界也会自然而然变得沉静。好像明了就在一瞬间。听完课,站起来观望窗外,有一种踏实和满足的感觉。
自习室窗缝中的世界我不是一个能轻易适应环境的人,适应的时间往往比身边的人都要长。这也许就是我喜欢在晚上,以及在甚至是连微风拂面都可以听的清晰的凌晨写文的原因。有时候自己也很难感觉到,我们生活的环境真的很嘈杂,即便这也让我们生活更多元和立体,我们还是失去了很多和自己相处的时间、与生活和解的心境。
封校之后,当生活变得简单,只是上课,学习和写文,偶尔如果在路途中寻觅到了可以进入相框的风景,反而觉得轻松。也许这才是属于每个人的某一种很舒服的,与生活和解的生活方式,就是简单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
封校的时光里,在封住了围墙之后,我以为随之一起封上的会是我的生活和我追求向往的心。但一切也许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反而,封校给了我拾起险些遗落的热爱的勇气以及与自己的生活和解的机会。让我在未来更有勇气去迎面那些质疑和困境,坚持所爱,奔赴山海。
也许我应该感谢这段或许平淡却又不平淡的封校时光,纵使它即将成为过往的代名词。
如果说,上一个让我隔着重重连绵山峦隐约看见未来的人,是那个让我爱上写作的中学语文老师;这一次让我与生活和解的封校时光,便是让我踮起脚尖,望见了隔山的那片海。
那片海,好像此刻已是目之所及。
那么深,那么蓝。
无边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