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书评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校园霸凌离我们并不远,为了保护孩子,家长们应该知道这些

2017-10-08  本文已影响17人  晨光微晓

校园霸凌离我们有多远?

前些天,儿子学校组织反对校园霸凌专题教育,我当时还不以为然,感觉网上那些爆了光的霸凌视频,多集中在中小城市或者留守儿童聚居地,我们学习只是走走过场罢了。

但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同办公室的同事告诉我,有天他路过我们小学片区紧邻的一个小学门口时,看到一群孩子追打一个,被追打的孩子倒地不起,他们还不罢休,最终,周围有路过的成人把这孩子保护起来才停手。

后续,或许是因为之前没关注,或许是因为出于对双方孩子的保护,处理的比较低调,也或许……,总之,一切似乎风平浪静,没有听到过任何关于此事的风声。

触目惊心的真相

当我看到这本《我们为什么被霸凌》时,我才知道,原来我对霸凌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网上所流传的那些武力霸凌,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且是最容易被发现的方式。

作者:陈岚,作家,主持人,儿童公益组织“小希望公益联盟”创办者,先后创立多家青少年保护机构,很多孩子的妈妈,女性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霸凌形式,学术上,校园霸凌可以分为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网络霸凌、反击型霸凌等,但人们很难依靠这些标准直接识别出霸凌行为。

而广度从小学到大学,从校内至校外,从现实到网络,从同学至老师。

不了解不足以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这些霸凌形式被分为了四类:

1、传统霸凌。就是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的那种一群孩子痛殴一个孩子的视频。

校园霸凌发生的场所

2、留言霸凌。这种就是常说的“软刀子能杀人”的那种。一般由小团体操纵的留言针对某一个人,因为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同时群体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差,容易拉帮站队以证明友谊和清白。所以这种流言的杀伤力对我们的孩子而言非常强,同时,消除起来又非常不容易。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3、网络霸凌,或叫电子霸凌。通过网络工具——电话、邮件、手机短信等,实施的攻击、污蔑、恐吓等。这种霸凌形式多不是孤立存在的,多数和第一和第二种形式一起,作为前两者的延伸。

笑里藏着一把刀

4、大众电子霸凌。这种方式更倾向于网络媒体。比如有人冒充别人开博发布造谣信息、不雅视频等。我们常听说的水军,就会给类似这种霸凌形式推波助澜。

我想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面对这些施暴的孩子,我却不忍心下这个结论

翻看《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这本书种的15个源于真实发生的故事,我无法用“可怜”“可恨”“可怕”中的任何一个词来准确的形容我的感受。这15个故事中,孩子霸凌时的歹毒造成身体、心理的伤害都如刀割斧刻般入骨的残忍。甚至有那么稚嫩的生命因为这些霸凌事件而过早地陨落。

● 那些表面的原因:

被霸凌的原因是什么呢?五花八门。因为人家胖、丑、美、口吃、有体味、父母离异、受老师优待、学习好、学习差、发型有问题、木讷、穿衣品味问题、争风吃醋、表达爱意(这个还真有,其中一个故事,就是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但却以欺辱她的方式,长期用书籍敲打女孩后颈,最终导致女孩死亡)……

甚至有些无妄之灾根本就是没有原因——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恰好路过;今天我很高兴,想找人寻开心……

● 解剖刀下的血腥

但是看完完整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施暴者,很多都是可怜之人:

被父母抛弃、从小被性侵、父母过度宠爱的、心理疾病的、自身遭遇家庭暴力的、空虚的、因在意别人评价嫉妒的……不一而足。

那些容易遭遇霸凌的人群

而这些霸凌者往往喜欢对哪些人下手呢?其实,在看完这本书中的15个故事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以前理解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是多么地不靠谱。

有些比较明显的被霸凌者,比如成绩优异者、受老师喜爱或讨厌者、恋爱中的争风吃醋、其他遭嫉妒的情况,我都可以理解,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孩子也在霸凌之列:

● 与霸凌者遭遇相同,但是相对更惨、身体更弱的。这些群体又包括那些遭受父母遗弃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长期受家庭虐待的、父母不懂如何爱孩子的。

● 不善表达,不合群的。

● 与成长不好的老师,三观不合的。(这种霸凌多来自老师,这种霸凌经常会被我们忽略)

最后这个,我不得不说,书中的3个故事都是涉及心理有阴影、或成长不够好的老师霸凌学生的。最夸张的一个是,一位老师竟然把一个前途无量的大学生送进了精神病院。

面对霸凌如何说“不”

在儿子进行反霸凌专题教育期间,他在网络平台做一套问卷调查。其中遇到一个“你是否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过?”这一调查时,我明显感觉孩子愣了一下,细问,原来他在一年级时,曾经在厕所被几个高年级的孩子拦住,不让他走。他说后来他跑掉了。

孩子面对霸凌的通常做法

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妈妈,他说“我觉得是我不好。”

当我抱着他说“你要知道,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不是你的错,你随时可以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我们永远做你的后盾”时,他开始放声大哭。

我想,这些压抑和当时的恐惧也随着这哭声消失了。

是的,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遭受霸凌是可以制止在萌芽状态

但是因为10岁前孩子的内归因思维(遇到不好的事发生,总觉得是自己的错),他们不愿意告诉师长。

或者有的告诉了师长,遭遇到的是不以为然。比如我儿子说的这种情况,可能真的只是大孩子跟他开玩笑,但如果我就此跟他进行类似的教育,他会因为我的不接纳或者认为他小题大做而关闭对我敞开的心门。

我们要做的就是爱和支持

在看书中的故事《白武士》时,我因为感动而流泪,也终于有一个故事让我看得在压抑的黑暗中看到了灿烂的光明。

故事中的女孩欢欢因为阳光而被遭遇过不公待遇的老师所厌弃,她通过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优势地位造谣、侮辱、中伤、孤立这个欢欢。女孩的妈妈发现之后积极寻求与老师的沟通,结果招致老师更恶毒的中伤。女孩妈妈像嗜舔小兽般接纳女孩的所有情绪,爸爸告诉她:

“你遇到了一个内心充满尖刺的人。无论多么无害的表达,她都能听出强烈的敌意,即使听不出敌意,她也要树立一个假想敌,迫不及待地把满腔的仇恨情绪,宣泄在这个敌人身上。”

“你要始终记得,这一切不是你的错,就是了。”

欢欢因为父母的接纳和爱,内心变得日渐强大,并以自己的成长来回应她所遭遇的一切。最终欢欢妈妈创造机会,在学校大众面前为女儿澄清了事实。

而更多的,是我们的整体,看到霸凌者所匮乏的爱,所匮乏的关注。是时候,该从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做些什么了。

我是8岁男孩和1岁女孩的妈妈,曾经的教书匠。在这里我会记录下我的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与各位分享。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