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这药(安慰剂)太神奇了,有人看一眼包装,病就好了……

2019-05-02  本文已影响30人  吴益军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安慰剂」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搞清楚安慰剂作为一种惰性的「药物」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尤其是在疼痛、抑郁症等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难缠的问题多少已经有些眉目了。

 1.

安慰剂的效应是,有意无意地让患者建立起「我将被它治愈」的信念、愿望、情感……

虽然目的在于安慰患者,但它产生的疗效却是实打实的。

其中,最轰动的安慰剂效应病例是德国医生、心理学家布鲁诺发表的。当时,他接收了一个叫怀特的淋巴癌晚期患者。正当布鲁诺束手无策时,怀特听说了新发明的某种生物素可以治癌。尽管这只是一个传闻,但病人却固执地恳请医生为他注射该药。

特别奇怪的是,仅仅注射了两天,怀特的淋巴癌居然就像融化雪球似的迅速地缩小了。

布鲁诺报告称,连续注射了十天,病人竟然康复出院了。

 2.

后来,有人发现假手术、假电疗(不通电)、假针灸(不按穴位扎针)有安慰剂效应。

那么,安慰剂治疗与康复之间又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呢?对此,目前,存在这样的推测:

第一,在疾病谱中,许多疾病具有「自缓性」(在不施加任何治疗条件下自行缓解)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安慰剂治疗正好同病程演化相耦合,那么安慰剂「治疗」就会产生可被接受的「疗效」。

第二,安慰剂治疗本身并没产生实际的疗效,但是这样的治疗过程改变了患者的行为。

正是这些行为上的变化,最终产生了可被接受的「疗效」。

第三,一个治疗的过程,不管它是有益、无效还是有害,都可能改变患者的知觉状况。比如说,有研究发现,在亲人呵护下的住院病人,对病情的知觉感受要轻松许多。

安慰剂治疗很容易就造成患者自认为「治疗有效」的知觉。

第四,在说英语的国家,「病人」patient又是「有耐心」的意思。可是,当病人得不到治疗的时候,病人往往都会失去耐心,甚至冒出自杀的念头。「病急乱投医」,不就是患者为缓解心理焦虑造成的么?

显然,适时的安慰剂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第五,安慰剂治疗过程改变了患者身体里的物质状况,最典型的便是用生理盐水止痛。

其实,生理盐水并不是止痛剂,但止痛效果有时近似吗啡。

…………

 3.

基于上面这一系列的推测,我们不妨也试着来总结一下吧:

虚假的或模拟的施治过程,首先使患者产生了良好的心理期待;紧接着,这个心理期待支配患者身体产生了一些内生的物质过程,以应答这种心理期待……

这个物质过程对那个心理期待的实现就产生了安慰剂效应。

 4.

依据莱布尼兹的哲学,「心」想举手与「身」在举手,这两个过程必定是同时进行的;同样的道理,「身体上」的疲倦和「心灵上」的昏昏欲睡,必定也是同步发生的。

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可以模仿天体力学中的三体模型来构想一个由身体、心理和行为组成的「生命三体模型」。

这里,就像万有引力居中协调模型中的天体一样,潜意识居中协调身体、心理和行为。

 5.

在我看来,有了「生命三体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药物(身体层面)、安慰(心理层面)和运动(行为层面)都可以对生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了。

还有就是,从这个模型能看出这三者相互牵连、彼此制约着。

那么,它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刚刚有些眉目了,回头说!

(参考文献:《安慰剂效应造成的哲学困惑》,张功耀;《安慰剂镇痛效应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顾丽佳、郭建友;《心理治疗研究中安慰剂的设置和效应(综述)》,朱智佩、李春波;《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张莹、黄希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