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的写作打卡,我学到了什么?
无意之间关注了树獭的公众号,一段时间后,树獭写了文章——零基础人员如何通过写作实现月入过万。
这个话题实在太过吸引人,于是参加了树獭的写作课程。之后她建了个21天写作打卡群,我报名成为其中的一员。
为什么是21天呢?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会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21天就能养成写作的习惯,听起来好像不难,但实际上,不容易。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是旧习惯,旧理念对新习惯,新理念的干扰。
写作需要大量时间。思考选题,搜索素材,下笔写文,排版美化,都需要时间。我是个没什么基础的人,有时候一篇一千的文写出来,需要三四个小时,排版又需要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大半的时间都花在写文上了。
没有参加这个写作打卡前,我大多时间用来追剧,逛淘宝,看综艺,刷朋友圈。参加写作打卡后,快乐大本营近几期来的什么嘉宾都不知道,楚乔传追一半没时间看了。
有时候还会忍不住点开朋友圈刷一下,但立刻意识时间不多了,就马上回到写文上来。因为耽误下去,今天可能就打不了卡了。
这是个与旧的习惯发生冲突,努力坚持新的习惯的时期。
钱钟书说: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以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在听过树獭的写作课程后,建打卡群前,我尝试着写了一篇。
发现真正下笔的时候,语言匮乏,逻辑散乱,想写的几句话说完之后就没话说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找素材理论撑起这个观点。写了600字就写不下去。
打卡群要求文章必须最少1000字,这个对我来说,真是个大挑战。
我不得不认真去看那些大号的文章,去看那些10万+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除了看观点,也看排版,也看写作方法,也慢慢学习写作技巧。
虽然依然写得不好,可是起码能有1000字了。
第二阶段:8-14天,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是新理念和习惯形成的过程。
这个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最粗浅的观点和看法差不多已经写完了,输出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急需输入。
于是在每天想选题的时候,也想想该看些哪方面的书,找什么样的论点才支撑我的选题,这就变成“输出倒逼输入”。
输入不仅在书本中,也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感悟。
有时候在和他人对话交谈中,因为对方的一句话,突然想到一个观点,然后就确定了选题。这是我一个确定选题的不错的方法。
因为再怎么样,艺术源于生活。生活的才是大众的。
第三个阶段:15-21天,此阶段表现为“不刻意,自然”。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重复,即使简单的不断重复也是十分有效的。
不管写的好不好,一定坚持写。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练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
有你问我有没有坚持得很辛苦想要放弃的时候?有,当然有。
有时候我想选题想到当天下午还没确定下来要写什么。
有一次当天白天没时间写,直到晚上十点半才开始写。每天晚上12点前必须打卡,照我的写字速度,我那天真是狠狠逼了自己一把。终于在快要12点的时候提交打卡。
很多时候都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下去。可是看到群里的小伙伴都坚持打卡的时候,想着那么多人都坚持下来,自己并不寂寞,不是一个人在前行,所以就坚持下来了。
以姿态带进状态,以机制推动进步,以群策力制约不稳定性。这个大约是我能够坚持下来的最主要原因。
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总之,还是多写多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