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你的驱动力
刚需。
刚需,就是必须,没有不行。
对应的是,不必须,有最好没有也可以,没有的话顶多差点。
所以,需要有驱动力,或是行动力,就想尽办法,让要做的事情成为自己的刚需。
创造一个环境,缺了他,就会不适应,就会全身难受。
以学英语作为例子,大多数人学不好,是因为,没有把用英语成为刚需。
所以很多人在国外呆了段时间,英语就自然而然变好。
因为,必须得学会说,必须得学会听,否则,就会不适应,就会全身难受。
因此,不用教,都能学的好。
另外绝大多数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16年都无法学好,原因是根本没用,为了学而学。
学了很久,没学好,也不影响,所以学了几辈子,也无果。
如何把英语变成刚需——想尽办法——用!
怎么用?培养用的场景,比如,看英文报纸,读英文书籍,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想尽办法创造机会和老外交流。
有了用的地方,就有了刚需,需求越刚,学的越快,越好,甚至还没完全学会,就开始用了,久而久之,慢慢熟练。
学英文是这样,学习别的技能也一样,同样 方法,适用于别的学习上。
有些重要的刚需,需要细细研究才能理解和习得。
比如,优秀!
俞敏洪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李笑来说,优秀是一种刚需。
换言之,养成习惯,不过是让生活习性或思考成为个人刚需的过程。
只有把优秀当作刚需,才能 想法设法 拿到第一,而不是第二或第三,更不是一般就好。
这个是优秀的人和普通人的 区别,也是1%是和99%从区别。
所以,要做,就做的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优秀,是一种习惯,启动元认知,把这个作为刚需,就会像坐上火箭一样,快速成长。
我们都想做牛人,什么是牛人?
有做第一的执着念头;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第一的经验,于是做不到,做不好,也不会因此难受,因为习惯了,如果没有认真反思,优秀不可能出现在他的刚需选项里。
如何反思——不断启动元认知,原来这个事情,我可以把他做的最好,我必须把他做的最好,这样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这个好处我缺了它会很不好。
在这个过程种,不断提醒自己。
我们的大脑是可以被练习的,可以被重塑的,不断启动元认知的过程,就是大脑重塑的过程,也是产生刚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