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美文》☜《行走的文字》♞随笔-生活工作点滴

乱谈史之根本就没有忠臣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15人  萧寒浅

“安史之乱”,这是场其重要性如何高估都不过分的叛乱,中华帝国从中世向近代的转变,自伊而始;“士大夫集团”的自我意识的慢慢觉醒,也随着陆扬先生所说的“清流文化”的发展,成为难以逆转的潮流。在这之前,中华帝国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贵族化的,在这之后,曾经在帝制中国的政治舞台叱诧风云的各种势力,都开始慢慢为士大夫们让路,即使是宦官的专权与武人的跋扈,也只能对他们取得暂时的胜利,残唐五代之后的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了皇帝与士大夫们的天下......

但这些都太大太深,不适合作为一篇信笔而谈的小文章的主题,所以这回要写的是一个具体的人物,那就是打了怛罗斯之战,在潼关前惨遭临阵斩将的高仙芝。

高仙芝是个高句丽人,高句丽(即所谓“高氏高丽”)是个统治了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它应当属于中国史还是朝鲜半岛史至今仍有争论,但对于中原地区,高句丽是有着强烈的离心倾向,所以将其视为一个割据政权是有些不妥的,而且抛开历史归属问题不谈,在唐朝人的眼中,来自这一地区的军事人物,属于番兵番将,是毫无疑问的。

那些前现代的帝国是只有边疆而没有边界,只有臣民而没有国民的,所以说高仙芝是外国人,可能不太妥当,只是他确实不属于唐帝国在数目上的主体民族,也非在文化上的核心民族,所以用今日中国的标准来看,一个像他这样的民族背景的人能成为手握重兵的战区司令,甚至主政一方,的确是难得到了令人讶异的地步,更何况他在天宝年间还并非孤例,哥舒翰,安禄山,李光弼,史思明,这些在安史之乱中大展身手的名将,都是番将。

番将许多都是用番兵的,最著名的就是安禄山的“曳落河”,据考证,这个词和后来奥斯曼帝国大名鼎鼎的“耶尼切里”

颇有渊源,这虽只是一个历史的细节,却也能让我们管中窥豹,看到这个时期的唐帝国的军事力量有多么倚重外族武装。

许多人因为安禄山的反叛,就觉得这些外族武装缺乏政治上的可靠性,但事实上,从整个安史之乱的进程来看,番兵番将们中忠于唐廷者大有人在。唐王朝从安史之乱学到的,不是番将不可恃,而是武人都不可靠,更进一步地说,只要手上有力量的,都不可靠。

所以宋朝那种对武人极度防范的政治理念,在安史之乱后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士大夫之所以被信任,是因为他们是皇帝们能找到的最弱小的执政同盟。帝制中国的极权化(权力集于皇帝一人)进程,在安史之乱后,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